“特奥会、世博会早已相继落幕,但重温这一理念和要求,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习书记在上海时提炼的16字城市精神,对上海来说,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朱匡宇翻开他的工作本回忆道,当时习近平针对城市精神有过一段精辟的诠释,自己特地抄下来时常翻看:“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更加坚定地在国家战略下思考行动。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上海的发展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
无论是到中心城区还是到远郊调研,习近平总是不忘提醒上海的各级干部,要保护好历史建筑,保护好自然村落,保护好城乡的历史风貌,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他曾说:“城市中的老建筑,应该像‘老人’一样得到善待。”
2007年7月,习近平利用周末,来到苏州河边由老厂房改建的M50创意园区调研。
当时,M50设计者、同济大学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敏接到通知有接待任务,但他事先并不知道谁会来。
张雪敏一边等,一边跟朋友聊天喝茶竟忘了时间,直到工作人员来电,才匆匆下楼,一看竟然是市委书记习近平,一行寥寥数人,轻车简从。
当时张雪敏感到很抱歉,但习近平表示没关系,他在门口指着墙上挂着的“中国大运河保护论坛”宣传内容,表示很感兴趣,并询问:“这个论坛很好,为什么没有请上海市政府作为主办单位?”
张雪敏回答说,这次是一个学术论坛,大运河相关城市都参加了,因为上海没有运河,没这样的资源。习近平表示,上海是码头,外地的、外国的都可以作为外部资源,上海要提供平台。
习近平随即对身边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说,今后办这样的论坛,建议把“上海市政府”写上去。
近两个小时的调研中,习近平提了30多个问题,问得很细。张雪敏从这些问题中,感受到习近平对历史、建筑、工业等历史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他也很关心城市更新中的创新,关注如何通过保护和更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产业。
“习书记当时提出的理念,在上海后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不断延续,城市更新取代了过去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张雪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