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
“快十年了,胡同里头一回招来了燕子。”
近日里,西城达智桥胡同8号院门楼上的燕子窝,成了一个景点儿。街坊四邻们时不常过来,瞅瞅刚孵出来的一窝5只小燕子。
“快十年了,胡同里头一回招来了燕子。”老住户安大妈说,“燕子跟人一样,都拣好地儿住。要不是这条胡同整治了,小燕子才不会来搭窝呢。”
6月30日清晨,西城区达智桥这条老胡同,向人们展现着整治后新的容貌,小燕子也纷纷来这里筑巢。(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达智桥胡同是西城区1300多条背街小巷之一,也曾是广内街道环境最脏乱、道路最拥挤的街巷之一。去年4月起,街道用一年多时间对该胡同进行整治,拆除了胡同里的86处违法建设,腾出空间600多平方米,胡同看起来比从前宽敞多了。
关键词:交通出行
◆微循环
“路还是那条路,但走起来宽敞多了。”
安装护栏3处、新建桩头标识7套、施画网络线70余平方米;组建交通自治小分队加强劝导……自从采取多项措施打通交通微循环后,丰台区南苑街道地区拥堵率下降了70%。
长期以来,由于主要道路双向单车道不足6米,南苑街道的居民一直饱受交通秩序混乱的困扰。“本来路就窄,再加上乱停乱放,就更没法走了。”社区居民张莹告诉记者,“治理以后,路还是那条路,但走起来宽敞多了。开车进进出出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近日,南苑街道在南苑西路红房子路口西侧50米处,新添300米交通隔离桩,路面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关键词:文化提升
◆小微博物馆
“在这生活了一辈子,我还不知道这么多胡同背后的故事。”
经过8个月的清退整治,天安门旁最大的地下空间——和平门地下空间改造工程去年底完工。这个曾经被群租占领的地下空间现在变身为服务居民文体生活的红墙系列“氧吧”,这里有一个40平方米的小微博物馆,成为社区居民最爱的地方。
“未英胡同南起宣武门东大街,北至西绒线胡同,因府卫军驻扎此地,明代叫卫营胡同,清谐音称喂鹰胡同,后传为未英胡同,沿用至今。有许多军旅作家住在这里进行创作,杜鹏程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名著《保卫延安》。”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为社区居民讲述了和平门地区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里除了地区沿革介绍外,还有反映不同时期的街景,以及居民生活的老照片、老物件。“在这生活了一辈子,如果不是专家讲我还不知道这么多胡同背后的故事,还有张恨水、章遏云等文化艺术界的大腕生活在我们社区。”听完专家的讲座,居民们直呼过瘾,并希望社区今后能多组织专家讲讲和平门地区的故事。
在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活动室也有一个非遗博物馆,以前是一处曾经住着上百人的地下空间。如今,非遗项目“张式风筝”的传承人张世德把这里作为工作室,进行对外展示,还可以在这里教学生、办讲座。“我家里地方小,几乎没有富裕地方能够制作风筝,这下好了,我有自己的工作室了。”张世德说。
无论是微公园、微客厅、微冷仓,还是小燕子……不要小看了这些“微”和“小”,正是这一点一滴,才构成了我们生活那些可喜的微妙变化。纵然是“小确幸”,但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幸福感扎扎实实,它浸润着美好,也希望它经得起岁月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