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许多国家已经奋起迎接挑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等国家的领导力至关重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评论说。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
这是面向未来的美好图景——在生态文明观引领下,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中阔步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
浙江省德清县后坞村,有一位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山里转悠的黄头发“老外”。这位叫多莉的英国姑娘是当地聘请的“洋河长”。
后坞村毗邻莫干山景区,这几年发展起大量民宿,多莉几年前就在这里租住。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原本清澈的小溪出现不少塑料袋、饮料瓶等生活垃圾。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捡垃圾的普通志愿者越来越多。去年当地实行了“河长制”,多莉成了村里的“河长”,和村民、游客一起,尽职尽责地保护着那片青山绿水。
“河长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实践。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如今,全国既有市长、省长担任的“河长”、“总河长”,也遍布多莉这样的“小河长”。未来,将有更多的“小河长”等志愿者,投入到保护河湖、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将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
“超静音、超平稳、超省钱、不限号、不限行,在北京很方便。”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不少北京市民说。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全球占比均超过50%。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新宠”。杭州城市核心区域已建成电动汽车2公里公共充电服务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着眼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指引。
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