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度过3岁生日。3年来这里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获得融资743个,融资成功率39%,融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40多家,独角兽企业2家。
“在创业大街,政府部门、中关村管委会等起到了服务市场、服务创新创业的作用。加上孵化器、天使投资、创业服务平台等创业生态的构建,使这里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沃土。”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308家,其中境内211家,境外97家,总市值达5.2万亿元,连续3年保持50%以上增长。市值超百亿元的企业132家。
“受惠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在北京迅速萌芽、发展。”王德禄说,“北上深杭”已成为创新资源良性循环的典范。
——前沿技术的引领。
《报告》显示,独角兽企业主要诞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领域。业内人士认为,得益于中关村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强大产学研平台,一大批前沿技术在这里诞生,催生了一批独角兽企业。
6月8日,北京科博会上,由达闼科技开发的云端智能导盲机器人引人注目,其可把云端“大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传感器等结合,通过“头盔”传递信号,为视障人士提供物体识别、避障等服务。而在北京独角兽企业中,像达闼科技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
中关村为什么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走在前面?其中一个因素,是得益于这里聚集的众多大型跨国企业。郭洪说,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聚集了大量顶尖人才,一旦有人出走创业,在北京就能迅速组建世界级的团队。
今年2月,小米发布自主研发中高端芯片“澎湃S1”,并同时发售搭载该芯片的智能手机。研发这款芯片的是小米独资子公司松果电子。其CEO朱凌说,北京太像硅谷了,不管是人才、科研资源、创投环境,还是创业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小米选择扎根于此的原因。
创新样本,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去年就新增了25家独角兽企业,新动能尤为可观。
专家认为,新经济现象不仅带来了新需求、拉动新就业,也加快推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以往经济的“虚”与“实”分离的状况不同,技术创新带动了这两者的贯穿融合。郭洪说,在中关村,虚实结合得非常紧密。
北京清河五彩城“小米之家”线下店里,各种智能产品琳琅满目。小米2014年初开始打造自身的生态链,涵盖充电宝、平衡车、手环、智能家居等领域,最近又开始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新零售……3年来,小米已孵化77家企业,2016年销售额过亿的有16家,并产生4家独角兽企业。
“虚实结合主要源于新经济业态的平台性、开放性和共享性。”郭洪认为:独角兽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生态群,比如小米、京东、阿里巴巴等平台型企业积极布局构建企业生态,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来源。《报告》显示,31家独角兽企业是由平台型企业孵化或投资产生,其估值占独角兽总体估值的44.7%。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指出,在分享经济发展风潮下,传统的实体经济企业也正基于自身优势积极拥抱分享经济,使多元化跨界成为潮流。同时,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创新企业正瞄准海外市场。
“越来越多的海外归国人才在中关村创业,这里已经聚集了一批成功进行国际化的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王德禄说。
创新创业气氛活跃,民营科技企业与跨国企业、央企同台竞技,市场机制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作用。王德禄认为,中关村成为独角兽企业辐射区域乃至全国的重要出发点。
也有冷静的声音。李易说,基于估值而定义的独角兽企业,未来发展还有很大不确定性,是否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