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记者曾经多次听过这棵树的故事,但当真的来到它的身边,望着它身披两条蓝色哈达,在山顶茕然独立,望着山下一代代哨所官兵守望的青山绿草,还是抑制不住从心底涌起的感伤,再次把这个故事照录如下:
1984年初夏的一天,三角山边防连原连长李相恩,带队巡逻途中突遇山洪,为了营救战友,被湍急的河水卷走。战友们搜救了4天4夜,喊破了嗓子,熬红了眼睛,连长也没回来。连长妻子郭凤荣闻讯后,抱着两岁的儿子赶到连队,在哨所前守望了3天3夜……
第二年春天,郭凤荣在哨所的最高处一捧土、一行泪,栽下了这棵树。从此,这棵树就像这名28岁的痴情少妇,日夜站在山顶,呼唤着丈夫归来。
郭凤荣终生未再嫁。2010年9月,郭凤荣重病垂危,弥留之际立下遗嘱:“死后将骨灰撒在哈拉哈河,永远陪伴着丈夫。”
这个凄婉而悲壮的故事,感动了2014年马年春节前夕专程来到这里视察看望边防连官兵的习近平主席。那天,习主席登上三角山哨所,动情地对官兵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
说实话,类似相思树这样的故事,在祖国的万里边疆绝非孤例。以往,每当记者下边防听说这样的事情,纯朴实在的边防官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也是没有办法!”
其实,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脱下军装,离开这里,回到家乡,过正常人的生活。留下?还是离开?殊不知,这个看似不难回答的单项选择题,每当夜深人静扪心自问,却是边防军人心里最难跨越的一道坎儿。
在哨所,记者见到一个刚刚因为部队调整改编,从黄海深处的海洋岛上调来的战士。他叫敖涵,达斡尔族,家乡就在300多公里外的呼伦贝尔。
在内蒙古八千公里边防线上,阿尔山和呼伦贝尔应该说距离很近了。但是,来哨所报到两个多月了,敖涵还没有回过家。“过去从草原到海岛,感觉离家很远很远。现在,家虽然在地图上离得近了,还是从心里感到很远。”敖涵说。
巡逻路上的骑兵。
是啊,一个不能回去的家,离得再近有什么用呢?何况,连队里还有离家更远的战友。记者在山脚下的边防公路上,看到5名骑马巡逻的官兵。一问他们的籍贯,5个巡逻兵,3个安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