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鲍际英盯准了县里易地搬迁政策,召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民代表商议建新农村。按当时的政策,村民可用老房子、宅基地置换楼房。
“哪有这种好事?”几乎没人相信。有村民代表说:“你要是能盖楼,我家村口那块平地让你盖。”
这是村里唯一一块窄长条平地。鲍际英丝毫没犹豫:“你要是签字,就在那儿盖。”
征地、赔偿、平整,就要开工建设时,市里的易地搬迁政策发生变化,原先不用出资的村民,按照新的政策需要出一定的钱。鲍际英一下子坐在了“火山口”。村民们涌进他家吵着要说法。
“压力太大了,几天几宿睡不着。”鲍际英说,后来村里开会研究,如果大家愿意盖就集资,不愿意盖就把征来的地退回去。
“没想到,几天内就有100多户交了钱。”鲍际英说,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后来政府也给了资助,新区终于建了起来。
现在,大森店村成了先进标杆,很多村来参观学习。可是鲍际英不满足,又提出“村里的发展,要从零开始。”
“自从去了华西村,书记就把那儿当‘榜样’了。”村委会主任鲍承安说。
“宁扶井杆一尺,不扶井绳一丈”,鲍际英用一句当地俗语给大家伙儿鼓劲儿,大意是井杆能扶直,井绳扶不起来。有些村民致富的“志向”还没立起来,“大风刮油炸糕都不知道张嘴”,鲍际英决心要拉着他们走。
“要走共同致富路”
只要有空,鲍际英每天都到老村子走走。他记挂着依然住在山沟里、没钱集资建楼房的家庭。其中,大部分是五保户、低保户。
63岁的鲍承坤是低保户,曾患过脑血栓,两个儿子长年外出打工,他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房屋一度成为危房,还是村里帮着加了固。
“乡亲们怕生病啊,每次看着他们的境况,尤其是得大病的人,我也很犯愁,出路在哪里?”鲍际英对着记者,眉头又锁起。
如何让乡亲们在致富路上不掉队,是鲍际英最操心的事儿。
根据他的规划,村民们搬到大森店新区后,腾出来的100多套老房子可以改造成农家院,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壮大了可以给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家庭更多照顾。
鲍际英把这些想法都放到了村委会展板上——户户有股份、天天有钱赚、人人得幸福。现在,鲍际英时常对着办公桌对面张贴的村五年规划冥思苦想:脱贫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要让村民富起来。
谈到发展农家休闲游、采摘游时,记者多次听到他说要“打造”大森店,有的村民搞不懂,但是他们说跟着鲍书记,心里就有主心骨,踏实。
“走共同致富路,让村民真正幸福。”大森店村委会大门外写着的这个大标语,是鲍际英和村民们共同的愿望。
“井杆虽然扶起来了,还要自立,要像树一样扎根。”鲍际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