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
我去年在河北考察的时候,被一群企业家把我围住了,让我讲几句话,我说好吧我讲四句话。第一句话,让产品更个性化。产品一定要个性化,有创新,才能有销路。回到家打开自己的衣柜、箱子看看,衣裳都是新的,不是旧衣服,为什么现在还要买呢?主要是样式过时了,面料不够好。所以产品要个性化,才能扩大消费。第二句话,让服务业更人性化,或者让服务业更柔性化。服务业起来了,你板着面孔坐在那里,谁上门来找你?所以要有更加有服务业的柔性化、服务业的人性化。第三句话,把品牌打到国外。中国的品牌在国外还不够响亮,我们不是没有好产品,有!但是品牌要打到国外。第四句话,把顾客留在国内。国内有新产品,国内服务态度好,关税适当的减低,我们可以把很多顾客留在国内。在国内买,增加的就业是国内的就业,增加的税收是国家的税收。这些都是我们对2016年的经济抱有信心的证据。谢谢。
新华社记者:
提问常振明委员,您刚才提到要推进国有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必须通过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问题是2015年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在您看来我们要实现预期目标还有哪些难点和攻坚点要突破?
常振明:
谢谢你的问题,刚才厉老师也讲了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介绍一下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一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积极推进。主要是两方面的推进,一是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实践方面。顶层设计方面,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又出台了11个配套文件,各级国资委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进行了一些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这些指导意见和文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在实践当中,我也看到很多在网上的评论说国有企业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这么多文件出来了,你们有什么动静?我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执行者,这些文件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我有一个体会:国有企业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整体来看,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国有企业所处的历史不同,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不同。比如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也不同,每个企业长期形成的商业模式也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一定要“一司一策”,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方向和原则,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制定自己的战略,并确定未来的商业模式。
常振明:
比如按功能界定分类,把国企分成商业类、公益类两大类,这个指导文件出台后,基本上全国很多省市的国资委,还有40几家央企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去年国企的改制和重组的步伐在加快,南车北车、国家核电和中电投、中远和中海运、五矿和中冶等等12家央企正在重组合并,说明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按照日程稳步推进。总之,“一司一策”中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根据自己的情况有自己的困难和自己的难点,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企业和企业的员工能够激励他们创新的热情,最终使全社会和人民得到实惠。我也相信国企一定能够实现他们既定的改革目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