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投保人通过主险的年金产品享受保险保障;另一方面,每年定期获得生存金(通常为基本保额的一定比例)自动进入附加的万能账户,通过日复利、月结息的方式提升投资回报,该组合的强势卖点在于“快速高额返还+复利型二次成长”,据了解,目前市场主流的万能类产品历史结算利率在4.5%左右,部分中小险企的万能结算利率高达6%甚至更高。
结合此前政策,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规模保费收入占当年总规模保费收入的比重在2019年年初、2020年年初和2021年年初分别控制在50%、40%和30%以内,这也意味着这类产品将退出历史舞台。
东北证券研报显示,根据保险行业协会人身险产品数据库,截止2017年9月11日,处于“在售”状态的寿险公司附加产品(万能型)总量为147个。从公司来看,泰康人寿(12个)、合众人寿(10个)、信诚人寿(7个)、光大永明(7个)和阳光人寿(7个)数量排名前五。上市险企中,国寿3个、新华2个、太保寿、平安寿和平安养老各1个,相比较看,国寿影响相对最为明显,2016年排名前三位的产品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国寿鑫年金保险和国寿鑫福年年年金保险全部面临停售压力。新华保险和太平洋人寿次之,主要原因是虽然前五产品中均有三款将会遭到停售,但其停售产品2016年新单标保已呈现收缩趋势,公司已提前规划产品转型。
东北证券分析师葛玉翔在研报中表示,每年开门红,年金险附加万能账户类产品是给险企带来大量现金流的主流产品,一方面能快速做大保费规模,另一方面从渠道角度分析是代理人完成业绩,银行完成中间收入目标的重要贡献。近年频繁爆出“亿元保单”都是此类产品的“战果”。这也意味着,新的监管文件落地后,险企2018年的开门红业绩将会受到影响。
而在李君看来,对于保险中介来说,保险销售工作也会越来越难。“对于原来的快速返还型产品,客户可以实现资金的看得见的快速增值,无论是包装还是沟通上都比较容易,而134号文要求前五年不得给付,每年返还金额不得超过20%保费,这会给客户带来流动性上的顾虑,很难再以理财产品来推广。”
尽管如此,李君表示很欣慰看到这个现象,“保险本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经过系列“保险姓保”导向的监管,保险行业已经在回归本源的路上越走越远。据保监会官网披露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具有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52.91%,较去年底上升16.71个百分点;万能险占比17.4%,下降19.45个百分点;从新单业务结构看,期缴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33.11%,同比上升6.4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