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基金规模太小,基金公司不用心经营的风险,上述市场总监称,主观上基金公司会认真对待每一只产品,但客观上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因为迷你基金产品对公司利润贡献小,涉及的持有人少,基金公司很有可能在经营上愿意把最优秀、最好的基金经理放到明星基金、规模大、涉及面广、媒体曝光度高的基金产品上。
行业建言规范退出机制
接受采访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大扩容,未来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产品必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基金行业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从而打造更多适应市场和持有人利益的产品。
沪上某大型公募人士表示,近几年以来,随着大众理财意识觉醒、委外资金推动等,公募基金发行进入一轮又一轮的新高潮。“2015年之前,公募基金只数还不到两千只,而当前产品只数已经快速扩容至4500多只,这两年多时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过去十几年的总和,基金产品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该人士继续分析道:“小微基金清盘原因各有不同,但无论是自身运营的问题还是市场环境的问题等,只要这些产品不能继续为持有人创造价值了,那基金公司就可以考虑清算,把剩下的资源放到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上,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结构。”
他指出,从美国欧洲等国外成熟市场看,基金清盘其实并不鲜见,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占比约5%左右。国外基金通常有其对应的投资市场,若存在必要性不大,或者出现新的投资者偏好,那这些基金就有可能被清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个行业生态发展日趋健康的表现。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产品部人士也认为,基金行业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
该人士坦言,基金产品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和市场趋势。如果某种基金产品不适合当前市场,持有成本又很高,产品没有生命力了,也无法迭代更新或停止,就应当建立一个产品退出机制。
上述上海某中型公募市场副总监表示,虽然当前基金清盘日趋常态化了,不过在大部分基金公司看来,这仍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基金清盘与否,是产品业绩以及市场优胜劣汰的最终结果,而为了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也应当建立合理的竞争与退出机制,以逐渐推动行业观念以及产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