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一棉扬子江车间,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转,却难觅工人身影。数据表明,经智能化改造,无锡一棉万锭用工在15人以内,工效达国际一流水平。
无锡一棉智能化改造,与物联网技术密切相关。改造中,数以万计的传感器被安装到工厂设备上,借助这些传感器,既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又能在线收集生产数据,实现产量报表自动生成,质量在线监控,订单实时跟踪。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大量廉价劳动力曾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优势。如今这一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一度令人担忧。但是从物联网发展趋势来看,“无人经济”时代正在到来,无人工厂、无人物流、无人零售……今后,“无人”的智慧制造或是另一种优势。
一度被边缘化的自行车,凭借共享经济这一新业态,在短时间再次成为发展的焦点,而这背后正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我在哪里”、“谁在使用我”、“骑行了多久多远”……借助一系列传感器和芯片,物联网技术赋予自行车自我感知、自我上传数据的能力,将每一辆车与后台连接,带来了全新的共享经济模式。
风电整机生产商远景能源也是这样一个案例。远景能源最初在风机里加入各种传感装置,旨在收集相关数据以改进风机制造,赋予风机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今天,传感装置收集的海量数据,为远景能源开辟了一个新的产业——能源智慧管理。
物联网还可以颠覆环境管理办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传统的环境监管受人力物力影响,存在时空盲点。环保部门与环境违法行为常处于“猫抓老鼠”状态,只能对环境破坏被动反应。借助物联网技术,让生态环境自我监测、自动报告,将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环境治理体系。
在无锡,环保部门就利用物联网技术布下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它借助多型传感器将全市空气站、水站、噪声自动站、污染源等单位全部互联。当一条河流的污染物超标时,系统就会显示所有向该河流排放的企业信息,并精准锁定污染企业。同时,系统每天感知传输的环境数据量达300G,经后台分析后可形成环境风险预警报告,指导监管部门提前反应。
专家表示,随着物联网技术进入大规模市场应用阶段,样本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的汇总研判将帮助包括环境监管在内的社会治理从被动处理向主动干预升级。
床垫能将病患的心率、睡眠质量“告诉”护理人员;慢性病患者在家测量血压、血糖,家庭医生在手机上能实时知晓相关数据;带上RFID手环,病人无需开口说话,护士手持终端靠近就能了解病患病情、护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