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摄像头摇头两次即可完成Face ID的面部信息注册,速度比Touch ID记录指纹还要快。用来进行开机解锁时更简单,只要盯着屏幕前置摄像头看一看,手机上的锁定图标就会变成解锁状态。”一位现场体验苹果手机人脸识别功能的网友如是描述。
关于Face ID功能,苹果公司宣称双胞胎都能正确识别。为了防盗刷,苹果甚至与好莱坞模型团队进行了对比验证,以保证所识别的人脸不能被人脸蜡像等仿制品所替代。
如此“神奇”的识别、解锁,虽然着实炫酷,但真若走到你我身边,瞬间引发了一大批“不适应症”:“朋友让我帮看看这件衣服怎么样,我一瞅屏幕,支付成功了”,“半夜老婆趁我睡觉解锁手机怎么办”,相似度颇高的“网红脸”锁屏是否形同虚设……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款售价28元的淘宝防面部识别解锁面罩日前在朋友圈流传。据网络图片显示,这款蒙脸睡眠头套将头发眼睛鼻子全部包裹,只在唇部挖了个洞露了出来。不难发现,不少网友对人脸解锁技术既欣喜又担忧。
“靠脸走天下”
还需技术心理“双保险”
近年来,随着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在人脸识别这个细分“江湖”展露头角,“刷脸”应用也早已成为资本巨头厮杀的一片红海。
据36氪研究院今年6月发布的《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预计,最迟至2019年,我国AI(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报告预测,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在计算机视觉应用场景上大放异彩,其中,动态人脸识别技术是目前创业热度最高的细分领域,尤其是金融和安防场景,将成为创业公司的重点布局场景。
虽然人脸识别解放了双手、告别了密码和二维码,但当“刷脸”和“钱”紧密绑在了一起,不管是厂商还是用户都难以潇洒,不得不谨慎对待。
今年“3·15”晚会,央视主持人手持两部手机,一张观众的自拍照不仅能够眨眼、转头、微笑,还能变成可受任何人控制的脸部模型,令全场一片哗然。看似十分安全的人脸识别,就这样被破解了。在央视看来,指纹、人脸在内的生物特征,属于用户的隐私范畴。如果被不法分子盗用或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密码泄露了还能更换,人脸呢?难道也要换吗?”有网友不禁感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需要搜集诸如面部特征、指纹、虹膜等数据,而这些数据关系到老百姓的个人隐私,更涉及公民安全等法律问题,是否该交由企业存储,未来的数据安全如何保障,成为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