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产业在大运河沿线梯度转移,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黄杰说,现在大运河沿线“两头强、中间弱”,北有京津,南有苏杭,它们服务业发达,创新能力强,很多配套项目有外溢的需求。而大运河河北、山东、苏北段落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其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错位打造中国旅游新品牌。何智能表示,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将引导沿线城市在运河旅游主题设置上进一步明确分工,共同打造中国旅游精品。黄杰认为,精品旅游线路将吸引人才和资本,实现文创产业聚集,也将使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弯道超车。
再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沿线农村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升革命老区民生福祉。天津市武清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陶景艳说,她们在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周边农村有意识地建设了种植园、加工厂和农家院,初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鲁南、苏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将有助于当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型,提升当地百姓福祉。
做好布局 须与国家战略良性互动
大运河沿线仍然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天津大学设计总院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院院长朱阳表示,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持续促进着南北经济交流,现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运河文化带的经济价值,必须使其和现有国家战略良性互动。
第一,政策支持京津冀、长三角与大运河文化带其他省市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带”。朱阳表示,京津、苏杭目前定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可以从国家层面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支持大运河“两头”区域将其他配套产业和技术向河北、山东、苏北地区定向转移,打通大运河沿线地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实现均衡发展。
第二,资金支持水利科研、生态复航,为雄安新区提供水源保障,打造“生态休闲示范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施昌奎表示,大运河文化带一定是一条生态休闲示范带,需要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黄杰也说,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未来人口将增加200-300万,促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二期的通水,将有利于保障雄安新区的饮用水和生态用水,国家应该做好规划,对大运河通水通航等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第三,项目支持大运河沿线发展中节点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对外开放示范带”。黄杰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古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今天正处于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位置,国家可以尝试将一些对外开放项目定点投放在济宁、徐州、扬州等发展中节点城市,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整体对外开放,为“一带一路”在国内打通一条沟通渠道。(记者秦华江、闫祥岭、关桂峰、段菁菁、高博、孙晓辉、李鲲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