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单”的处罚上来看,一般是终身禁止涉事者从事银行业工作。一位银行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飞单’中员工欺诈行为居多,甚至有些买卖根本不是在银行内进行的,银行自然不会进行兜底赔付。对于投资者来说,一旦遭遇‘飞单’,损失恐难避免,所以监管层从事前预防等方面加大了整治力度。”
据悉,此前银监会在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全面推行“双录”(录音录像)机制,确保销售人员按程序、按规定介绍产品,以便购买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性质和自身享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8月23日,银监会在其官网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双录”的管理要求,明确了“双录”的适用对象及适用范围。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国债及实物贵金属,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纳入专区“双录”管理。除此之外的理财及代销产品,均应实施专区“双录”管理。
自开展市场乱象综合治理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逐渐下降。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28.4万亿元,同比减少35%。
银行需加强自律
对于“飞单”在各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出现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投资者报》表示,首先是银行对员工的监管不足,其次是消费者缺乏基本的判断,被高收益所诱惑。一旦发生“飞单”现象,投资者往往会采取聚众“维权”等方式将事件闹大,商业银行如想避免形象受损,需要通过“双录”等手段提高理财产品操作流程的透明规范程度,杜绝私下签订协议的行为。
一位银行相关业务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一般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严格区分营销人员和操作人员权责,禁止理财经理操作前台销售系统、擅自销售非银行金融产品。正常的理财销售都会有严格的二级复核制度,由复核人员严格履行复核授权职责。
此外,很多银行还有针对员工账户异常的监测方案等多种举措来防范“飞单”。不少银行还会在网点张贴布告来提醒投资者注意以下情况:首先,银行代销产品可以通过银行网点公示内容查询;其次,购买产品的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第三,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均需要通过柜面或者自助渠道进行申购操作,如果是向个人或者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则需要提高警惕。
如何识破“飞单”
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当前,对于在“飞单”案中银行是否需要担责已有比较明确的界定,主要看资金是否进入银行大账,是否在银行办理,银行领导是否知情。如果回答是“是”,就形成表见代理,银行承担责任;如果不是,银行不承担或只承担部分责任。
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事后追究银行责任远不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博导王衍行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贪图高额回报是投资者陷入“飞单”陷阱的主要原因,投资者应该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点,了解银行的操作流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购买大额金融产品时,如果对业务员的说辞或者操作流程有疑问,要及时探查清楚,不可以存在侥幸心理。
郭田勇建议投资者多进行核实判断。他表示,各类理财产品都有公示,比如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可以在中国理财网上查询,公募基金则可以在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或者基金公司官网上找到,投资者可以多渠道查实核对产品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