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一个团队、带来关键技术、成立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政策效应明显提升。中盛溯源生物医药公司董事长俞君英,去年带着国际顶尖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来到合肥,不到一年时间就出了产品,并与多个合作伙伴签订了协议。
科技工作者对科研成果也有更多的享有权和处置权。拥有多项机器人专利的安徽工业大学教师刘良安,去年与安徽省高新创投等公司共同设立机器人公司,其专利评估折价的股份,70%归于他个人。
据统计,2014至2017年,安徽省市联动招引、扶持了273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按政策兑现省补助19亿元,引导市县先行补助26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170亿元。
“一号工程”催生第一动力
8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团队宣布,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一成果使得我国在量子科技上成为“领跑者”。
当潘建伟带领在德国的团队整体回归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全球首个通信城域网时,合肥市政府给予了1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为之后“墨子号”的发射准备,迈出了关键一步。
安徽创新办副主任夏辑说,近年来安徽省将科技创新视为“一号工程”。
量子通信、超导技术、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与强磁场等一批位居世界前列的新科技,均受到安徽省激励政策的扶持。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又催生出一批变革性的成果。
科大讯飞由小到大,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现在,科大讯飞的终端用户已有13亿,在它的开放平台上的开发者已达30多万户,以它为主体的中国声谷已聚集了70多家企业。
安徽,一个传统农业大省,一个昔日的产业承接转移地,正加速向原创成果策源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