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非洲华侨周报 2019-09-18 13:53:22
A+ A-

原标题: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鲁迅曾用文字振臂疾呼,“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我们所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邹凌,便是这样一位为民请命、埋头苦干的人。

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继上次我们关注了《邹凌的春节》后,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注定在邹凌心中有着同样不一般的分量。

没有选择跟亲朋好友团聚,他冒雨来到了位于茂县的阿坝州儿童福利院,与那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还记得一个月前,阿坝汶川、理县等多地不同程度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房屋受浸、群众受灾。在他心中,灾区的老人和孩子,是他至亲的家人,是他心里一直牵挂着的亲人。

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途中遇到山洪暴发造成道路中断,邹凌就步行通过损毁路段,历经各种艰辛才与孩子们团聚。他为福利院的100多名孩子带去月饼、慰问金节日礼物,并与他们一起吃团圆饭,与孩子们谈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快乐生活。

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中秋之夜,邹凌爱心团队还与孩子们一起联欢,使孩子们有了家庭般的温暖。邹凌表示,自己今后要对孩子们给予更多的精神和物质关怀,安排时间带领他们多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他们能从小就有感恩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回报社会。他认为,要从小就开始关心、关注、关爱这些孩子,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在孩子就业问题上多措并举,争取让孩子们能与社会有机融合,顺利成家立业。

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这是继今年六一儿童节后,时隔三个月,邹凌再次和孩子们在一起过节,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邹爸爸”。

儿童福利院副院长许世明说,福利院里有106名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已经20多岁,有两名正在读研究生。孩子们最缺的就是亲人的陪伴和关心,邹凌在中秋节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千辛万苦来到福利院与孩子们一起过节,这些孩子很开心,感到很温暖。

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14岁的藏族女孩色琼拉姆拉着邹凌的手轻声地叫了一声“邹爸爸”,她听说邹凌计划带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后非常开心,她的愿望就是想到北京去看看天安门,看看清华、北大,邹凌答应帮她实现愿望。

与色琼拉姆年龄相仿的德清卓玛说,这是她印象最深的中秋节,也是她过得最开心的中秋节,希望“邹爸爸”能经常来看他们。

邹凌的中秋:藏族女孩的汉族“爸爸”

作为一位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在非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领袖、长期致力于文化公益事业的推动者,邹凌始终心有大爱,情系灾区,已经连续十一年对口援建汶川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映秀镇渔子溪村,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永不冷却的温暖,一枝一叶总关情——村子里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吸引着他,那一声声情真意切的“邹爸爸”感动着他。

十一年如一日地援建汶川灾区的他,虽已年过半百,却闪耀着一种不可遮挡的光芒,让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这大概就是大善之人所具有的气场吧:共产党人的党性,儒家的圣人性,佛家的菩萨性,道家的真人性,等等。

不光是在国内,在赞比亚等非洲国家,邹凌也都经营着业务,但他始终不忘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热心投入到当地公益事业、慈善活动和环境保护中来。在邹凌看来,“帮助别人是内心的一种需要,是人生的价值和幸福之所系”。他付出着,也获得着;他操劳着,也快乐着——这便是邹凌的幸福逻辑。

特定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激情迸发也许并不特别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的激情难免会消磨殆尽。唯有真正有信仰的人,才会在激情消退后,将一言一行化为无声细雨,默默滋润着人心。

邹凌就是一个真正用行动践行共产党员信仰的人。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邹凌将对祖国的深情转化为对村里老百姓的爱。扶危助困,不离不弃,他身上闪现的信仰的力量,感染着周围所有人。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精神振奋人心。在践行责任与奉献爱心的路上,邹凌从未停步。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