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英历史闻名的“英雄城”江孜,也是一种蜚声世界的地毯——江孜藏毯的故乡。江孜藏毯与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地毯。江孜藏毯有600多年的历史,曾几何时,江孜家家都会织毯,后来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藏毯技艺的传承岌岌可危。看到江孜藏毯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从西藏大学建筑专业毕业的旦增称来放弃公务员的工作,2014年回乡创办了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
旦增聘请了当地经验丰富的藏毯大师、染色大师作为骨干,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雇佣了65名员工。旦增说,“我们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社内与社外的联合就业”。他介绍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就是让部分贫困户到合作社全职工作,无法全职工作的贫困户就在家做些兼职工作,方便他们在务农、照顾家人的同时,增加额外收入。
西藏自治区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落实到户,更落实到人。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这些关键问题,西藏通过逐户摸底、逐项调查,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初步建立了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这个做法已经在全区推广,年堆乡也不例外。旦增称来开办的合作社就雇佣了19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其中包括四名残障人士。
合作社不仅解决大家就业,也带领群众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保护传承江孜藏毯独特的传统技艺的同时,旦增还进行了创新,根据图片进行电脑设计,探索“3D织毯技术”,使“看照片纺藏毯”成为合作社产品的新卖点,不仅大大拓展了纹样设计,还实现了图案的私人订制。
旦增称来说,有些员工有技术基础,有些员工需要接受从零开始的培训,为了解决妇女的就业,还专门设立了江孜妇女培训基地。旦增的梦想很大,他希望新技术、新设计能够推动江孜藏毯这个文化瑰宝重新焕发生机,走出西藏行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藏靴技法传承人:办厂扶贫做公益 一起“走”上致富路
在日喀则白朗县噶东镇马义村,一栋气派的厂房显得“鹤立鸡群”。这是兴旺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噶东靴子和藏靴传承人巴桑次仁创办。小学文化程度的巴桑次仁凭借精明能干、吃苦耐劳,把合作社办成了藏区最大的藏靴厂。
巴桑次仁说,工厂组织村里的贫困户学习制靴技术,初学的员工日薪50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熟练工一天能拿到160元,技术专家型员工月收入能有6000元,这样能解决村里30多人的就业问题。
无法工作的贫困家庭也能享受分红。他算了一笔帐,藏靴、藏帽等民族服饰年销售收入可达180余万元,除去成本,纯利润的15%作为滚动发展资金,85% 以红利形式按股份分红给合作社和村里的贫困户,每户年均能增收6750元。
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和门店开到了拉萨、乃至广东,巴桑次仁说,“西藏的纯手工做法产量小,企业发展不大,这样能带动的贫困户也少。只有发展壮大,才能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扎根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借助先进技术、搭上电商平台,藏区的农业合作社在互联网时代正焕发生机,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一股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