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多家媒体和评论网站IGN评选的百大漫画超级英雄排行榜上,蜘蛛侠是漫威漫画的排位最高者。怎样让这个从2002年就启动、接连拍了3个版本的《蜘蛛侠》系列有新鲜感?《英雄归来》的彼得·帕克只有15岁,按套路应该再被蜘蛛咬一次、亲眼目睹叔叔死一次,但这些观众熟悉的剧情不复存在,在“重启”中带有“续集”的意味。同时影片也将前几部的情爱模式降到最低,若是高中生就爱到刻骨铭心、生离死别,剧情也显得很不合理。
越低调越合理
很多续集、翻拍电影创作者难免落入一个俗套,就是要续集“大”过上一部,例如第一部是炸大厦、第二部就要炸机场、第三部索性要炸掉整个地球,而《英雄归来》承接《美队3》,按理说是要加入一个野心勃勃毁天灭地的大反派。然而,反派秃鹫只是一介普通商人,只想一家人生活得好,他没有意图长命百岁或是控制世界发展,本想低调地变发达,这样的反派很接地气,也能激发观众的同理心,不用什么科技集团老板、不用外星生命或是超能力者,蜘蛛侠的死对头就这么简单平凡。
反面
高科技是双刃剑
如今漫威年年“炒冷饭”,几乎每部电影都会出动“全家福拜年”,作为观众来说确实会有审美疲劳。例如有蜘蛛侠的原著粉丝就表示,看着蜘蛛侠的红蓝战衣配满钢铁侠的发明时,实在百感交集。这样一件功能过多的战衣完全掩盖了蜘蛛侠运用自身能力的灵活性,过往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蜘蛛侠收放自如、潇洒穿梭,而被人工智能有逻辑地操控,好像任何人得到战衣都有能力成为大半个蜘蛛侠,这样的重复感自然削弱了蜘蛛侠的专属特性。
打斗与家庭难兼顾
《英雄归来》有意以不同层面来展示蜘蛛侠的成长,但由于跳跃过大,未能妥善地让其在小人物和超级英雄之间切换,刺激的大场面反而不及影片中的小细节。例如片尾的蜘蛛侠决战秃鹫,本应该算是全片最激烈的部分,但作用却微不足道。当蜘蛛侠与秃鹫熟悉对方身份后,便迅速进入决战,整个场面主要集中于在飞机上的求生,双方的对抗打斗显得简略而缺少升华。除了打斗画面欠刺激,貌美的梅姨、钢铁侠与美国队长有时强行频繁出现,也构成了生硬的堆砌,让本来就稍显散漫的叙事更加分散。
节奏拖沓,彩蛋坑人
为了向青春类型片的角度看齐,宅男小群体受排挤,怪咖追女神,毕业舞会凑对等等美式青春片的经典桥段在《英雄归来》中纷纷上演,这样的细节太多从而消减了故事的紧张感和矛盾冲突。至于受争议最大的片尾最后一个彩蛋,明显和观众开了一个玩笑,美国队长的冷笑话把观众吊高的期待一下变成了冷场,这种不尴不尬的结果也像整部影片的缩影:把大片拍成小片虽然有创意,但想吃大餐的观众只吃到了小菜,难免有点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