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真正的中国电影观众不仅有90后,还有70后、60后、50后。这些人也许是不被“数据”照见的观众,但他们每一个都是电影观众的庞大分母。就像我们的父辈,他们很可能许多年不曾贡献一张电影票,但却在朋友圈里热烈地转发《八佰》即将拍摄的消息,并附加一句“永远铭记历史”。就像被重复了许多遍的《战狼2》观影传说,十年不看电影的人终于进了影院,只为看一看“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英雄并非万能“幌子”,唯尊重历史尊重艺术规律才会让观众真心投票
要点燃“沉睡的大数据”有没有秘诀?答案是“有,但也没有”。
说它有秘诀,在于军事题材影视剧里,家国大义、英雄情怀、民族的精气神总是标配。因为艺术作品的独特感染力,“亮剑精神”“钢七连精神”,历十余年不曾褪色。今天的军营里,许多年轻人是因为儿时看了“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始对军营心驰神往。
说没有秘诀,则因为决定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还需要太多环节合力成就,并非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抵达观众。过去的观影观剧经历反复证明,某些“抗日雷剧”虽也以民族大义为幌子,但因“神编剧”等反会令英雄气短。看看吴京摔打了多少回,看看《士兵突击》如何不迷信当时的“流量明星”就会明白——题材不是先天的捷径,唯有回归初心的创作才会让观众真心投票。
在四行仓库前,电影《八佰》的导演管虎告诉记者,要拍摄“八百壮士”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决定,而是筹划了整整10年。“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说,许许多多年轻人不知谢晋元团长为何人,更不曾听说四行仓库意味着什么。”他坦陈,自己这次不只是想拍电影,而是“身为中国人,要为国家做点事”。
1937年10月底,那场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的四天四夜战役,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并铭记的历史。几百名留守的壮士,面对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在上海苏州河旁浴血奋战。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了敌人魔鬼的铁踏,掩护主力部队向西撤退,为民族保留抗争的力量。这些英雄,值得搬上银幕。也许,《八佰》又会再一次让“沉睡的大数据”燃烧。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