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2012年以来,贵州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9亿元,扶贫方式由单个项目扶持向产业化扶贫转变,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业等十大扶贫产业,既美了生态,又促农增收。
贵州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将产业扶持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扶贫、教育医疗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领域,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有了产业,资金从哪里来?
贵州整合39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0个重点县、东部7个经济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贵州8个市(州),54个区县与贵州66个贫困县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同时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解决资金问题。
贵州用财政资金建立贴息和风险补偿基金,由农村信用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特惠贷”,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00余亿元,惠及农户60多万户;贵州还成立3000亿元“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投向交通、农村环境整治、极贫乡镇等8个方面。
精准管理 定点包干
扶贫专线公开监督
贵州重点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由20位省级领导带队对20个脱贫难度大的极贫乡(镇)的扶贫“定点包干”,由党政“一把手”任扶贫开发小组组长,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
贵州全面实施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和脱贫认定管理办法,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定时间表,明确退出标准和程序,留出缓冲期。同时,有关部门还对建档立卡数据基础信息进行专项对比和实地调查,并设立“扶贫专线”,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为了把好“退出关”,贵州以政策“兜底”,出台《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建立脱贫攻坚责任链,建立干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脱贫攻坚考核问责。
“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贵州省扶贫办党组书记李建表示,贵州仍有372.2万农村贫困人口未脱贫,各级干部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满足人民的期待,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