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虽然已普遍得到了家长的关注,但仍存在一个理解的误区,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却忽视了家长自身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教材”。“教材”不及时更新,甚至出了错,怎么教好孩子?
滨海九小校长潘华莉在“开学第一课”上给家长播放了两个视频故事:一个是家长问孩子,“如果飞机出事故了,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包,你会怎么做?”
孩子刚回答“我会带上降落伞包”,就被家长打断,“怎么这么自私?”孩子委屈地说,“我想赶快落到地面找人来救飞机上的人。”
另一个故事是,家长不愿意赡养行动不便的父母,用担架把老人遗弃到森林里,并准备把担架带回来。孩子看见了说,“还是别把担架带回来了,免得以后我也用这个担架把你们抬进森林里。”
这两个故事,告诉家长要学会倾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当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父母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永远在路上”,“开学第一课”仅仅只是一个阶段的起点。
吴少兰表示,学校组织“开学第一课”既是幼小衔接“磨合期”的应急之举,也是为家长今后的自我学习做个铺垫。“当教师要有教师证、当记者要有记者证。当父母是唯一一个不需要经过培训考核,不需要持证就能上岗的职业。”吴少兰说,育儿是门技术活,不是每个父母都能胜任,成为合格父母。所以学校一直跟家长强调,要树立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理念。
一直从事“问题学生”转化研究的房娟说,“问题学生”的产生,与“问题老师”或“问题家长”分不开。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孩子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联系,甚至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家长的自我学习、常态化学习非常重要,不能做“坑娃”的爹妈。
“孩子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家长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避免‘踩雷’。”房娟举了个例子,孩子11岁左右时会有“中央舞台”的心理,觉得周边每一个人都在注视自己,所以家长批评孩子要注意方式,不能当众说,否则孩子会觉得没面子,更加逆反,达不到教育效果。
家长实现常态化学习,有一个可以利用的重要平台——家长学校。
海口市关工委副主任、家庭教育团团长张理昌介绍说,1997年,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创办了海南省第一所家长学校。经过多年探索,海口市关工委总结出家长学校“教育部门主管、学校主办、关工委主动配合”的“三主”办学经验,得到了中国关工委和教育部关工委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海口全市公办学校实现了家长学校全覆盖,家长到课率达到85%以上。
“不过,目前海口的家长学校也存在师资队伍薄弱、缺乏符合本土实际的教材、经费有限、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短板。”张理昌希望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家长学校建设,让家长更好地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爱孩子,就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记者 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