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
抗战老兵曾德发
1943年11月27日,印度兰姆伽,步兵们在演练实弹射击。
这种感觉是从1943年的寒冬开始的。那会儿南方冰冷刺骨,中国大地战火纷飞,抗日战争正在进行。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21岁的曾德发,做出代父从军的决定。当时他“没有选择”,“啥也不知道”,只知道五十多岁的父亲年事已高,再也折腾不起了,加上他一直耳闻日本已经从东北和西南逐渐入侵中国,残害百姓,认为必须把他们赶出去不可。
年轻的曾德发,先是被安排到韶关市三民主义青年团进行作战训练,五六个月后,辗转被运送到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期间坐过汽车和火车,至于走了多少天,他自己都数不清。最后,他和远征军一起,被送到印度抗日,后被编入新六军22师66团。
三名中国士兵头戴防蚊罩,穿越中缅印战区的一片丛林
那会儿他们驻扎在山林里,气候湿热,到处都潜伏着毒虫蛇。士兵们经常戴着头罩,半夜在黑暗中悄悄训练,两个钟头下来,汗流浃背,“压根就没有什么休息不休息的”。
时隔七十余年,他还记得第一次“打鬼子”的情形。那是某天的破晓,一日军小队悄然前来,偷袭中国远征军,打死了好几个抗日士兵。训练许久的曾德发,开始端起枪,跟着战友一起冲向入侵者,消灭了这个100多人的日军小队。
“当时并不害怕。那种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根本由不得你,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敌人赶走。也没有想家,都说古人征战几人回,那会儿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95岁的曾德发坐在家里老旧的木椅上,流着泪对央广网记者说。
“遵纪守法,勤俭勤劳就好”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德发四处漂泊,接着复员,在1951年回到了家乡。
回家的那一天,面对离家八年、生死未卜的儿子,父母哭得不像样,嘴里只有一句话:“回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