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叫“入塾费”“拜师费”或“谢师酬金”,孩子上到什么年级,相应的叫法也跟着变化。束脩,就是10条干肉,类似现在的腊肉。“脩”,指猪肉脯。意思是给老师送10条干肉,你便能学到学问了。
那时,不论小学还是大学,只要是公办校,即“官学”,都不收学费。但是一些民办校,即“私学”,如书院、私塾等都要收取学费,主要用来提高老师的薪资待遇。秦朝时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却在顽强地发展。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之类的活儿。但是,能交起学费的人家,自然不用勤工俭学。学费一开始用干肉,后来变成银两钱币,叫“脩金”。如果学生家里实在困难,也可以送粮食或者蔬菜。
除了束脩,如果孩子去外地读书,家长还得给准备一笔路费,古代叫“盘缠”。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钱币串起来,出远门时,把古钱缠绕在腰上,既方便携带又安全,这个又“盘”又“缠”的费用叫盘缠。束脩、盘缠等都是正常开支,有的土豪为了孩子求学,甚至在求学地附近购置房产,就像今天的“学区房”。但如果条件有限,也尽可能租房,选择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孟母多次迁居,就是为让孟轲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真是煞费苦心。
校服是青衿和襕衫,很传统
古代的校服叫“青衿”。据说“青衿”是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明清时的秀才便全着青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和《短歌行》都有这一句,前者说姑娘心里的那个郑国学生的打扮便是“青青子衿”,其实也就是青色的衣领,不断在姑娘眼前闪现,以致于刻骨铭心。隋唐时的青少年学子装束也多是这样。后者“青青子衿”,是枭雄曹操表达他对天下高士、贤才的渴望。
古代重视孝道,学生校服为“青衿”,是由所思之人父母在,故言青衿。若无父母,则素衿。
除了青衿,“襕(lán)衫”也是古代的学生校服,《新唐书·车服制》记述:“是时士人以唐苎襕衫为上服……”襕衫始现于唐,宋明时代的学生穿得多。尤其明代小说中对襕衫的描写不少,一般是秀才等人的装束,另外各地乡学祭孔时也有人穿。现代一些中国式学位服设计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款式,襕衫更适合作为中国式学位服。所以,古代家长在孩子入学前,都会认真地为孩子制作一身符合身份的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