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县家用小轿车日益普及。荷日恒村利用靠近县城的优势,瞄准私家车维修服务的巨大潜在市场,争取河南县特色产业扶持资金280万元,建设了河南县最大的小汽车修理城,以提供服务和出租工棚的方式进行运营。
目前,通过优惠政策成功吸引汽车修理商6家,出租工棚7个,年租金2万元/棚。保洁人员、安保人员以及电工等岗位安排贫困人口4人。
为挖掘民族传统手工艺品,2015年全村争取县扶贫部门扶持资金185万元创办了“梅朵赛青”民族服装加工厂,生产民族服饰、马匹饰品和民族帐篷。产品不仅在本县、泽库、同德、玛沁县深受牧民群众的喜爱,还远销甘肃省的玛曲、碌曲县。
荷日恒村村委会主任晓多说,2016年服装厂盈利20余万,使村里有手艺的人发挥了长处,并带动10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每人每月能拿到1300至18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就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下台村迈开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
“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选择产业难上加难”,这是驻村工作队进入下台村实地走访摸底调查时掌握的真实情况。
如何让群众实现脱贫,让全村摘掉贫困村帽子,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在入户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海东市十三五规划要求,决定利用下台村地处海东富硒带、无污染的地理优势,经全体村民大会投票决定,最终选择通过肉牛集中养殖,发展新型村级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2016年,全村利用农牧产业切块资金132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畜棚1050平方米、青贮池1100立方米、蓄水池50方、贮草棚600平方米及其它配套设施,开始养殖西门塔尔肉牛。
2017年年初养殖基地投产使用,扶贫工作队及时引导全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将粮饲二元结构中粮的比重降低,通过土地流转,以养定草,适度扩大饲草种植比例。
下台村第一书记刘得国说,肉牛养殖、粮草先行。从2016年春季起,村里引进3个饲料玉米新品种进行试种。经测产试验田每亩地收获玉米5200公斤,比当地玉米品种增产2000公斤,亩增收900元,应用前景好,推广价值高。
2017年全村将示范田扩大到了4.67公顷,辐射带动18.67公顷,并在全村推广秋覆膜种植技术,为全村养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台村草畜联动效益得到显现,农区高标准畜牧业初现雏形。
刘得国说: “我们将农牧项目资金入股乐都区学兴养殖合作社,形成资产通过折股量化给全体村民,预计2017年底每个贫困人口可分红600多元以上;整村脱贫后,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收益将分配给全体村民,全村将形成新的分配模式。”
在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80%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后,解放出大量劳动力从事村内村道硬化、养殖场扩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务工,合作社春秋饲草种收务工、采挖虫草及外出务工。
刘得国总结,一年多来,扶贫工作可以用“五个子(路子、模子、方子、面子、步子)”来概括,即走出了村级肉牛养殖产业致富的新路子,集中养殖分红的新模子,下了全村种养殖结构供给侧调整的新方子(草畜联动,以畜定草),赢得了省农牧厅在乐都区定点帮扶的工作形象(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的面子),贫困村致富的步子已经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