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次日6:00到达了九寨沟县,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九寨沟县几乎看不到受损的建筑。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空地上搭起了帐篷,许多伤员已经在医院接受救治。带队领导当时决定,迅速拍摄现场照片回传总社,留下一名记者在医院采访,其他人赶往震中漳扎镇。
到达位于漳扎镇的九寨沟景区游客中心的时间是6:50,当时,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搭建还没有完成,许多工作才刚刚展开,新华社作为率先到达的中央媒体,迅速开展报道。
安置点借宿访民情
地震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前线报道工作任务繁多,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常务副总编辑丛峰也第一时间到达一线,新华社前线报道指挥部很快便开始高效运作起来。
领导坐镇前线指挥的作用立竿见影,我们迅速从救灾指挥部拿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报道也得以迅速推进。每天晚上11点,惠小勇都会组织一线记者在旅馆房间召开指挥部夜会,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并部署第二天的重点报道。
在经历了两个不眠之夜后,我发现,游客都已经安全撤离了灾区,许多导游的事迹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在这里生活的村民们,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还没有人深入地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在夜会上,我向领导申请去村民安置点借宿一晚,了解真实的九寨沟村民。我的想法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于是在8月11日晚上,我和分社司机冒着沿路的落石,来到了漳扎镇漳扎村二队的村民安置点。
在之前的沟通中,我了解到,经过电力公司的抢修,这个安置点当天将通电。到达安置点时,50多顶帐篷中透出了暖黄的灯光,和九寨沟夜空中的繁星相映,当时我便知道,这次借宿安置点定将不虚此行。
借宿的帐篷中住着两个年过六旬的兄弟,分别在当地开着客栈,家境殷实。但地震震碎了他们的生活,而兄弟俩对未来生活的看法也因地震出现了一方乐观、一方悲观的情绪。
对现状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乐观也同样存在于其他村民心中。在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我跟随村民巡逻队查看了村里房子受灾的情况。由于旅游业发达,沿着旅游公路而建的漳扎村房屋众多、建筑美观,地震后,许多房屋受到了一定的损坏。看着自家受损的房子,和以前的繁华对比,许多村民向记者透露了心中的迷茫。
但问起未来,更多的村民又充满了信心,“九寨沟的未来一定会更好。”这句话,我听到了许多遍。看着帐篷里的灯光一盏盏熄灭,村民们又进入了梦乡,那晚,我在前线的报道也画上了句号。在那里,我看到的不是满目疮痍,而是对生活的信念,这高原的寒夜里暖心的灯光便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