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非遗传承难的问题在全国均是普遍现象。正因如此,自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而省、市也都有相应的补贴。温州市还在多地开设“非遗学堂”和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和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同时努力实现非遗文化与市场对接,提升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在城市书房中学习的学生
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温州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屡有创新与突破,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城市书房项目。城市书房正在成为温州的文化符号,乃至文化地标。
女顾客:“使用起来很方便,就过来借书。”
小朋友:“现在是小升初的暑假,我认为看书比较重要,所以我一般一周来2-3次。我觉得很方便,离我家比较近,里面书也多,环境挺好又安静,有学习的气氛。”
不同于图书馆,起名“书房”能带来家庭的温馨感,当很多人还没有条件配置自己的书房时,城市书房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公共阅读场所,成了他们的“精神粮仓”。如今,温州已有27家24小时营业的城市书房,接待读者200多万人次,借出图书160万余册。这一新生事物诞生不过三年,就实实在在营造出了温州人的阅读氛围。亚马逊中国“2016年中图书排行榜”显示,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温州位居“最爱阅读城市”第3位。
温州市图书馆馆长胡海荣介绍了城市书房的运营模式:“27家城市书房里有23家的场地是社会各界无偿提供的,签了5年的合作协议,不但提供场地,还要负责电费和物业费。图书馆现在负责的就是书房的选址,设备维护,图书配送和志愿者管理。借还书系统用的是无线射频技术,(记者:借还书都是特别方便),读者可以自主完成,所以城市书房里面就不需要有工作人员。”
他表示,城市书房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广,从企业免费提供场地到装修公益设计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城市书房的建设中。
如果说城市书房是温州的文化地标,那么温州女声合唱团就是温州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温州市女声合唱团正在排练
这个成立于2014年的合唱团不仅是我国获得合唱大满贯奖项的团队之一,还多次亮相国际合唱舞台,并于去年斩获俄罗斯索契国际合唱节无伴奏民谣组冠军,可以说是在国内外都唱响了温州声音。更让人惊奇的是,团员中没有专业人员,除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就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硬是靠着平日里训练的一丝不苟和赛场的经验积累,从一个业余团队迅速成长为具有一流专业水准的非职业合唱团。
从成立至今,合唱团成员每周四晚上雷打不动进行排练,遇上比赛、演出则周末半封闭式训练。在谈及为何能十三年如一日地坚持时,参加合唱十多年的骨干团员郑洁丹表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凝聚力,唱的时候学的是专业,但在一起联络的是感情。于团长赋予我们的是温暖,邹指挥带给我们的是情怀。我们在唱的不是合唱,而是一种情怀,所以才会让我们那么义无反顾。只要合唱团不弃,我们肯定不离,一直会这么坚持地走下来。”
团员洁丹接受采访
洁丹说,合唱团的成功把坚持和专业的精神辐射到了温州的各行各业,形成了温州独有的“合唱现象”,也是用自己的力量为温州的文化品牌尽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