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收入,杜宽山去年还有一笔872元的收入,钱不多,但对老两口来说,日常花销能宽松一些。
这笔钱来源于当地政府将100万元黄金村扶贫建设专项资金量化入股到合作社,其中村集体股金30.24万元,让64户贫困户变为股民,共持有股金69.76万元,每户持股1.09万元,合作社每年按入股资金的8%对村集体和贫困户进行分红。2016年,合作社与村委会、贫困户分别签订了分红协议,发放了股金证,并向贫困户和村集体发放分红款8万元。
折股到村到户、滚动循环发展,安定区将财政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贫困户中,建立帮带关系,形成“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经营权变股权的“三转变”。2016年,安定区共实施折股量化资金4481.2万元,其中到户资金1256户4330.16万元,到村资金151.04万元,年分红收益将分别达到306.6万元和12.1万元。
模式四:农机服务托管
地荒着,人心疼;成百上千亩土地流转到一起,又怎么种?二牛抬杠、手挖肩扛的耕作方式虽然都还真实地存在着,但显然已不适应土地的集中管理。
在劳动力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机械化耕作成必然选择。
位于安定区团结镇唐家堡村的田绿怡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了17台(件)农机,建了一座230平方米的机具库,还拥有3名专业机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科学种植,在唐家堡、庙川两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精心打造了马铃薯高效生产基地,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
正是因为耕作、播种、施肥、喷药、收获等作业项目全程机械化,团结镇庙川村的谢建红才敢流转100多亩地,“传统方法两个人一天能种上一亩地,机器一天种十多亩地。”所以他觉得“100多亩地,种起来比以前还轻松。”
在安定区,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社或农机服务队还为无力耕种的贫困户提供代耕代收、联耕联种等专业服务,建立了“耕种收关键环节由合作社负责、日常田间管理由社员负责”的生产经营模式,解决农户因惜地情结不愿流转而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的问题,逐步实现耕作环节机械化和生产环节标准化。截至目前,安定区在农业生产耕、种两个环节进行托管服务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达144个,其中合作社62个,农机服务队82个,实现托管耕作面积7万多亩,带动3000多贫困户进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种植。
地怎么种?人怎么富?安定区摸索出的这四种模式处处可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身影,这套“组合拳”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成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新引擎。它为这块土地带来的深刻长远变化,目前还不能完全看到,但贫困户的日子宽裕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已是实实在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