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村民张崇有就是南永国特别用心、用情帮扶的对象。“老张耳聋,老伴患有重病,大儿子又残疾,一家4口人过得水深火热。”南永国说,考虑到张崇有家庭成员各自的身体不便,他先后多次陪同张崇有的老伴住院治疗,跑前跑后帮忙报销合疗费用,还积极联系市残联给张崇有的大儿子争取到残疾器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张虽然耳聋,但头脑清楚,手脚灵便,完全能通过自身的劳动能力脱贫增收。”南永国针对张崇有自身情况,为他“量身”制定了脱贫方案。
走进张崇有家,张崇有正穿梭在12头猪之间忙着喂养。南永国告诉我们,以前张崇有全家收入仅靠务农,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今年,他鼓励推荐张崇有搞养殖,张崇有也愿意干,就养了12头猪,养好了卖猪肉、卖猪娃,都是一笔能拿到自己手里的钱。另外,南永国还给张崇有争取到一份家门口的“职业”——村自来水供水员,这样一来,张崇有家每月又多了600元的收入。
南永国懂农民、有公心,实实在在为乡亲们脱贫领路,确保不让一个家庭吃不饱饭、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贫困户没人管,确保精准扶贫让小康路上不落一个老乡。
在龙镇上下不乏南永国这样的脱贫领路人,这些干部扎根基层、在状态、善作为,切实把服务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也始终把“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贯穿到脱贫工作的始终,形成了一支沉得下去、敢于担当、善谋实干、狠抓落实的扶贫干部队伍。
精准发力:务实举措多点开花
脱贫攻坚战怎么打?选对路子很重要。这几年,龙镇瞅准自身光照充足的区位优势,从榆林能源集团争取到光伏产业,在镇内马湖峪村、老榆山村两村率先推进实施。
马湖峪村村主任樊磊介绍说,马湖峪的光伏扶贫电站总投资140多万元,建成后可每天发电200千瓦。“这些电不仅可以供应全村403户村民全年正常用电,预计还可以为村集体创造12万元左右的收益,如此下来,村内每户每人都可以享受到光伏产业带来的利益分红。”
种养殖永远是农户丢弃不了的本,龙镇村民通过政策补贴搞种养殖热情高涨。据悉,截至目前,2017年全镇发展到户项目资金兑现方面,采取分批次产业兑现方案,计划到户资金408.6万元,涉及1189户,实际兑现资金约217万元,兑现率达53%。
59岁的康占连去年养鸡约4000只,今年通过政府扶持补助新增500只,自筹购买1500只。“鸡养的多就是忙,一刻不得闲,但只要能挣到钱,我就有信心干!”康占连一边包装鸡蛋,一边算账说,从去年8月到现在,一天大约能卖出14箱鸡蛋,每箱鸡蛋装有12盘,一盘鸡蛋平均售价12元左右,毛收入约70多万元,除去成本,还剩六七万元收入,这要比种地能挣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