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10时许,老人就推着三轮车出门,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回家。周边的饭店、旅馆、小超市都是老人废品回收的来源,一个晚上下来,他可以捡满两辆三轮车,每个月能挣到四五百元。多年来,几乎天天如此。
“年纪大了,经常腰酸背痛,身体不如从前。”老人说,虽然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但一想起自己的努力能帮助更多孩子完成学业,就又有了劲头。
去年,他资助的徐玲玲已完成学业,并成为一名教师。她给老人寄来了信和照片,王绅森自豪地笑着:“我觉得我的付出特别值得。”
热心市民主动帮他收集废品
王绅森拾荒助学的感人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众多杭州市民以行动支持老人的凡人善举。
“王爷爷好,我们是旁边面馆的,看到您助学的新闻,深受感动,我们为有您这么一位热心、善良的邻居感到自豪……”8月21日凌晨,老人和平时一样蹬着三轮车回家,看到门口放了一个编织袋,整齐地装着各种废旧物品,还有这封信。
小区邻里、周边超市也纷纷将可回收物品送到老人家中,劝他注意身体。有邻居这样写道:“这是我们小店这几天留的空瓶、旧纸箱,您这么大年纪,晚上就不要出门了……”看着来信、留言,老人非常感动。
老人所在的杭州市下城区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得知老人拾荒助学的故事后,联系了专业废旧物品回收公司,上门帮助老人回收物品,减轻他的负担。
8月21日下午,浙江大学学工部、人武部工作人员代表学校,前往老人家中看望,并向他表示敬意。浙江大学学工部副部长蔡荃对记者说,王老一直十分支持、关心学校工作,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在蔡荃印象里,王老为人谦和、热情,他的助学行为,让浙大校友感动。
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黄河说,王绅森老人虽然退休多年,仍心系困难学生,充分表现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非常难能可贵,他的精神值得更多人学习。
其实,除了坚持助学,王老还以更多善行,温暖、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在王绅森所住小区的单元门口,挂着50多把雨伞,全是他在废旧物品回收时捡出并修好的。“我看有些伞还能用,就修好挂在这里,谁有需要都可以拿,愿意还也可以,不想还也不要紧。”如今,这些雨伞已成为小区的“共享雨伞”,解决了突降大雨时路人的燃眉之急。
老人在部队里还学过雷达和无线电技术,“现在也没有荒废,一般的家电我都能修。”老人用自己的“手艺”,将废弃的收音机、电扇、钟表等,变废为宝,送给有需要的人。
在回收废旧物品时,一旦发现手机、钱包等遗失物品,老人也总会想尽办法找到失主。2014年10月,老人在刀茅巷拾到一部手机,设法联系到了手机主人。当机主得知老人捡废品是为资助困难学生后,非常感动,拿出1000元参与助学行动。
“我想,善良和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王绅森说,他很高兴他的经历让更多人关注困难学生,参与爱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