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国际安徒生奖创立之初,还只是一个奖励儿童文学作家的奖项。直到1966年,伴随着图画书在欧美世界蓬勃发展,组织者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才增设了插画家奖。作为第一位获奖的插画家,瑞士人阿洛伊斯·卡瑞吉特以“瑞士三部曲”《赶雪节的铃铛》《大雪》《莉娜和野鸟》而闻名。他的插画作品线条自然流畅,色彩鲜艳浑厚,白雪、小鹿、牧民、赶雪节的铃铛常常是书中的主角,在浓郁的阿尔卑斯风情背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隐含其间。
“作为自然主义插画师,卡瑞吉特常常把童心、自然、自我回归等作为主题。”策展人、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卢俊说,出版于1945年的《赶雪节的铃铛》,当年曾经有过60多万册的销量,虽然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在70多年前称得上是了不起的成绩。
在美国插画家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中,调皮的男孩只身闯入野兽国,竟成了这里的国王,然而他最终还是放弃王位,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在英国插画家安东尼·布朗的作品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只可爱的大猩猩,它时而拿起香蕉作话筒,梦想成为歌星,时而陪伴着渴望亲情的孩子嬉戏玩耍……
无须太多的言语,一幅插画,就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但王志庚还是提醒,孩子和家长在观展之前最好能先阅读相关作品,这样在欣赏原作时会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在借鉴中寻找中国风格
1974年,“国际安徒生奖”将插画桂冠颁给当时年仅31岁的伊朗人法尔希德·马斯哈里。马斯哈里不仅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插画家,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在他的代表作《小黑鱼》中,把伊朗传统技艺“鱼拓”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马斯哈里将民俗传统元素与插画艺术相融合的努力,为现代伊朗图画书构筑起独树一帜的风格。
在日本销量突破百万册的经典图画书《苏和的白马》,取材自内蒙古的民间故事《马头琴》。牧羊少年苏和捡到的白马在赛马大会上夺得第一名,王爷起了歹心,夺走了白马,打伤了苏和。白马却将王爷甩落在地,用尽最后的力气来到苏和身边……这部作品的作者日本插画家赤羽末吉曾在中国生活多年,为了表现辽阔的草原和宽广的天空,《苏和的白马》选择了超乎寻常的画面宽度,气势磅礴。
“我希望通过观看展览,中国的插画家和出版人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原创图画书的艺术风格的问题。”王志庚认为,无论是在文学故事的编写上,还是插画技法的表现上,中国原创图画书都应该根植于中国文化,创造出中国风格,而非一味地模仿国外的作品,“就像电影虽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电影来讲述中国故事,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技法。图画书也是如此。”
中国插画家熊亮曾两次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提名,他同样认为,中国插画家应该思考如何基于中国文化,发展出新的视觉语言,走出一条新路,寻找、发现、建立中国插画的风格。
“在我看来,美术编辑、设计师或插画家参观这个展览,不能只关注绘画技巧和视觉设计,而且还应学习如何通过绘画来讲好故事。”王志庚说,好的图画书,首先有一个好故事,然后是用视觉艺术把这个故事讲好,而好的插画之所以能吸引孩子,还要在细节中体现出趣味,这需要童心,需要幽默感,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技法问题。
(本报记者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