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的是浙大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的朱秋国和王酉老师。这题目算不算难?朱老师点了点头:“我们出题时,抽了一下筋。”
赛前情况并不乐观:没有一个机器人能成功完成任务——宝塔来不及搭,丝绸之路走不完:有的机器人,刚出海就人仰船翻,有的机器人,用尽生命在爬山,但根本回不来。
但是,你永远不知道,这些由全世界最聪明脑袋制造的机器人,最后会开挂到何等程度。
它们能这么玩——
红队的海上机器人每次都能飞跑,到了沿岸,体内的升降机启动,一个个掏出自己的宝物,和“欧洲大妈”交换。
灰队的陆地机器人,气势上压倒全场。它有着一整副的大履带,这套装备用3D打印机打了5天5夜,助力机器人迅速爬上最高坡,到岸边交易。
湛蓝队的海上机器人有一个气缸装置,一顶,就能弹出一堆“丝绸和瓷器”。
拧巴的人类
学会强强沟通的小组,才能出线
大家其实有点意外,正式比赛上所有机器人有如此超常状态。
因为直到8月17日,比赛前的最后一晚,浙大的工作室里,多支队伍还在通宵改进。这天下午,12支队伍的机器人首次进行了种子赛,有6支队伍得0分。
三分之二的队伍,内部有或多或少的“暗战”。
“准备就位,把你们队的海上机器人带上来。”种子赛上,王酉跟一支队伍里负责陆地机器人的同学说。
同学好像很为难:“老师,我叫不上来……”因为台下负责制作海上机器人的同学,一直在调试,也不理会战友。
王酉意识到,这个组沟通有问题。这两位同学,来自全中国最牛的高校,谁也不服谁。
这样的情况,在世界机器人设计大赛上并不少见。
“能来参赛的,都是最好的工科院校学生,有的来自世界最一流的综合大学。”王酉说,有一年在新加坡比赛,一支队伍集合了太多牛人,都是世界名校。“他们两周做了6个机器人,但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方案。”结果,正式比赛上,反而没有一个机器人能上场,0分。
这一次,比赛前大家在浙大工作室门口集合出发。
最早来的是日本选手。他们帮助老师一起搬运比赛用品。“从去年开始,日本选手从来没出过纰漏,准确,准时,执行力强。”朱秋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