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训”涵素养
涵养人文素养从何做起?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是个好办法。龙南县渡江镇象塘村有一座500多年历史的荷恩堂,流传着感恩养父的传奇故事,后辈代代传承“忠孝”家训。如今,该村还建起感恩陈列室,收集了全国各地的感恩故事和家训,打造感恩教育阵地,感恩文化深入人心。
兴国县向社会征集优秀家训80多条;龙南县106个村整理、编写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家训。全市乡村都加大了对新家训的编写、宣传,以此引导人们向上向好,“身边好人”“中国好人”不断涌现。
“家训对于提升农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明显作用。通过宣传、传承家训,现在乡村吵架的少了,赌博的少了,铺张浪费的少了,谦让的多了,读书的多了,文明和谐之风越来越浓厚。”市文明办副主任刘万春这样评价家训的好处。
客家门楣是客家人用来牢记祖训、传承文明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家训。上犹县的客家门楣最为普遍、最具特色,目前全县保存各姓各类门楣300多种。在乡风文明活动中,该县利用这种历史传承,加大挖掘、整理、阐释、宣传力度,借特色文化瑰宝涵养道德品格,培树文明乡风。
以家训带家风,以传承谋创新。赣州是“客家摇篮”,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为传承优良家风,每个姓氏和每个村落均会制定激励性、警示性的家训。我市还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积极引导群众对家训进行修改和再创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内容,并充分利用宣传栏、活动室、文化墙、公交站台等载体做好展示和宣传。目前,赣州市大力建设文化特色村、文化特色镇,打造“传承文明、留住乡愁”的乡村风景线,文化个性逐渐显现,农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三字经”育新貌
“咱们村,是宝地;将你我,来养育;建设好,新农村;本条约,要牢记……倒垃圾,不随意;猪狗羊,要圈养;建房子,要审批;遵章法,守规矩;此条约,大家立;执行好,都受益。”这是于都县小溪乡黄泥塘村的乡风文明“三字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在黄泥塘村环境整治中,‘三字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动作用。”该村党支部书记卢庚发说,以前村里鸡鸭乱飞、柴草乱堆、垃圾乱倒,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到处干干净净,形成了家风、民风、村风相得益彰的和谐新貌。
在外出务工青年谢旭辉倡议下,于都县岭背镇塘内村努力建设孝老爱亲、敦亲睦邻文明示范社区,通过微信群宣传文明社区新编“三字经”,探索建立了“互联网+农村公益”志愿服务新模式,把几百名在外务工青年凝聚在一起,通过“一月一捐”爱心活动,捐得善款8000多元,解决了社区日常运转的资金问题。该社区兴建了图书室、活动室、戏台等,完善了社区硬件设施。还成立了理事会、志愿服务队。社区每月为老人过集体生日,每天为老人免费提供养生午餐,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赣州市通过新编“三字经”“客家山歌”等形式,深入农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孝道、礼仪、廉耻等优秀传统文化牌,营造修身养德的社区环境,对村民起到了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村民树立了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提振了农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