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针对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发生暴力伤医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哈尔滨市法学会主动创新,将法律诊所派驻医院,从源头调解矛盾纠纷,及时回应诉求、协调利益关系,将矛盾化解于萌芽阶段。
哈尔滨市道里区派驻市儿童医院法律诊所建立后,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院长石晶玉通过调研,听取当事人陈述,召开有法律专家、医学专家、当事人等百余人参与的听诊会,成功调解了一起越级进京上访8年的医患纠纷。
法律诊所进驻全市各大医院以来,使得全市医患纠纷同比下降了八成,并且杜绝了以往“医闹”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从源头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法律诊所还对医患双方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强化医患双方法治思维,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法学会不是空架子
法律诊所扎根基层
法律诊所用事实改变了社会上认为法学会局限于研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实现了法学会职能的拓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哈尔滨市法学会法律诊所以社区法律诊所为核心,除将法律诊所延伸到农村、企业、医院外,2015年融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2016年开始又延伸至非公经济,基本每年建设一种新类型。
哈尔滨市法学会将法律诊所派驻区县(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培训窗口工作人员依法履职,主动担当政府服务窗口的法律顾问,并向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释法解惑、调处纠纷。
如今,哈尔滨市6类472家法律诊所作为市法学会设于基层前端的第三方服务组织和工作平台,敢于迎着难题走,深入矛盾集中场所,于源头接待受理法律咨询几万起;在征地、拆迁、重点项目开工的关键时刻冲在第一线,宣传解析法律法规,情理法结合,耐心细致调处矛盾纠纷,其中包括群体访和积累数年的越级访案件。
“不为位轻而自卑,也不因机构小而无为。”陆文君常用这句话勉励会员们,要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法律服务的温暖情怀,同时体会到法律的尊严和力量。
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也成为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典范。这一调处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深受上级重视和褒奖,被群众称为“主心骨”“连心桥”,彰显了法学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015年,哈尔滨市法学会法律诊所入选中国法学会典型经验文件供学习和借鉴,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地市的法学会友人前来参观考察,并被吉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海南等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