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凌晨,丁艳琴冒着大雨核查汇总回传房屋倒损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直到4点……凌晨4点过,工作组回到龙头山镇的时候,更多的救援队伍进来了,到处都是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清理废墟、搜救人员的身影,更详细的情况只有等到天亮以后才能进一步查看,指挥部在龙泉中学给他们找了间学生宿舍休息,躺的是没有床垫和被子的木板,从门窗缝隙进来的风,吹在早已湿透的衣服上,冻得瑟瑟发抖。余震袭来,所有人机械般地跑到操场上,余震过去又回到宿舍里,牵挂着受灾群众的安危,担心着余震带来的威胁,伴着持续不断的叫喊声、杂乱的脚步声、压抑的哭声、山上土石滚落声和余震时楼板发出的吱呀声,丁艳琴和工作组的同事们在迷迷糊糊中祈盼着震后第一个黎明早点到来。
2个小时后,天亮了,几乎一夜没睡的工作组终于可以看清震后龙头山的全貌,一片废墟,满目疮痍。砖瓦房和土坯房几乎全倒了,集镇街子上一栋三层高的混凝土小楼陷到地里,变成了两层楼。没有倒下的楼房也尽是裂缝和破损,窗子上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玻璃。眼前这一切向人们无声地述说着地震之殇。
从4日到6日,丁艳琴无数次往返于龙头山镇的各个村组之间,查勘灾情,统计救灾物资需求数量,指挥发放帐篷、衣被、食物。进入龙头山的道路时通时断,大批的物资难以送进去,尤其是食物和饮用水十分短缺,一桶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都显得尤为珍贵。3天里,丁艳琴和同事们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烧洋芋、压缩饼干这些平时不愿意吃的东西,似乎都成了奢侈品,工作组是坚决不会碰运进来的食物和瓶装水的,即使他们自己饿着、渴着,也要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的吃喝。因为哪怕只是一块蛋糕,一瓶矿泉水,对受灾群众而言,不是简单的满足生理需要的物品,是死而向生,是活下去的希望!后来工作组遇到一支进入灾区的解放军后勤保障小队,掺着黄沙的开水泡白米饭是丁艳琴到灾区后吃到的第一顿最香的饭。
6日晚,她随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从龙头山撤回鲁甸县城。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工作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救灾物资调运、受灾群众安置和救灾款物发放等各类情况汇总到她这里,她每天都要将这些情况整理成报告,为抗震救灾工作决策提供着准确的依据。
8月3日到28日,26天里她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工作第一线,打破了省民政厅女同志驻灾区的时间记录。“5+2”“白+黑”的工作模式,除了每日3餐和6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外,没有休息、没有停顿。偶尔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她也仅仅是简单地报个平安就挂断电话。在父母眼里,她还是需要照顾的孩子;在弟弟心中姐姐留给自己的是一个工作狂的形象。当同龄人陪伴在家人、爱人身边,享受安逸的生活时,丁艳琴却把自己的情和爱洒在灾区的土地上,奉献给灾区的人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被这个坚强的姑娘压在自己的心底。
正是由于对民政事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造就了丁艳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品德与风范,在救灾工作中彰显了民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这就是一名普通民政救灾工作者的写照,一名同事眼中的抗灾救灾战线“女战士”,一名代表着民政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的模范。(钟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