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优种植结构,推动种得好向卖得更好发展
“以前我只会种玉米,来了合作社,手把手教我怎么种菇娘,不到半年就挣了一万多块。”在佳木斯桦川县梨丰乡繁荣村菇娘种植基地,村民韩凤芹一边在大棚里除草,一边兴奋地说。繁荣村的村民,过去90%都种玉米,如今大部分已成种菇娘的能手。
和繁荣村村民一样致富的农民,正在龙江大地不断涌现。脱离了种玉米的束缚,农民的路越走越宽。
黑龙江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保证粮食综合产能不降低的基础上,继续调减玉米面积,发展鲜食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向结构调整要质量要效益。全省种植结构调整任务已落实到县。
“去年,全省玉米面积减了1900多万亩,由于‘一减’(减玉米)后边跟着‘七增’(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粮食总产量基本没有减,仍然保持丰年水平,”黑龙江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玉米退出临储收购,市场价格由每斤1元钱减到不足0.7元甚至更低,玉米主产区和以种玉米为主的农民减收影响较大,但就全省而言,通过拓宽其他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实现了6.6%的增长,不仅打赢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也为全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省农委在北京建设的黑龙江农产品销售店,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立农产品销售旗舰店、专营店、社区营销网点2000余个。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785家,全省各类农村电商主体发展到2.7万家,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建设绿色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在五常市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的有机水田里,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漂游在茂密的秧苗之间,刚刚冒头的野草,被它们踩在泥浆里不见了踪影。它们还不时吸食水稻叶片背部的虫卵,粪便也被水稻吸收,待到抽穗时,水稻饱满,鸭子肥美,二者皆成桌上美味。
“鱼稻”“鸭稻”“森林猪”“森林鸡”……各类有机食品生产方式层出不穷。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黑龙江稳步发展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大宗作物基地,重点建设畜禽和水产养殖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培育出一批有特色、规模大、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加强农业基础和生态工程建设,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