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代表坦言,希望等电影上映之时能有1%的排片,目标是超过20万人次观影,因为在抗战期间,中国大陆受害的“慰安妇”数量在20万人以上。而电影的后产品销售收益及票房收益,都将全部捐献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不是贩卖伤痛而是铭记历史
随着影片在各地的点映,也有一些观众开始质疑,导演郭柯是不是在“贩卖伤痛”,这样一部电影会不会对“慰安妇”老人引发“二次伤害”?
对于这样的声音,资助人张歆艺明确表态:“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以电影的形式记录即将消逝的历史,非常难能可贵。当初之所以会支持郭柯,就是觉得他做的这件事是正确的,支持一个人去做正确的事情,我也不会错。”在她看来,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一群体的现状,但能像郭柯一样真正迈出这一步的少之又少,“就算郭柯不是一个电影导演,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扛着他的摄影机,放在老人面前,不去打扰她,替大家看一眼,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善良的举动。‘贩卖’这个词太严重了!”
作为“慰安妇”历史的研究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也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对这部纪录电影重要的史料价值给予肯定。陈俊峰称:“如果有些网友认为《二十二》是在消费幸存者的感情。那么我任职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否也是消费历史,消费幸存者感情?历史毕竟是需要传承和传播的,《二十二》的意义也在于此,通过它的发行和上映,能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无疑郭导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张双兵则认为,郭柯导演拍摄《二十二》,其实跟他几十年来用文字记录“慰安妇”的历史本质上并无区别,只不过用的是更为现代化的电影手法。“我是一个山区的老百姓,感谢郭导演,他做到了我没有做到的事情。”
《看电影》主编阿郎也表示:“《二十二》记录的这段历史、这个伤口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有很多人对这个事情避而不谈。那么疼的一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消失、被遗忘。如果没有《二十二》,如果我们再不记录的话,电影作为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表达方式、一种传播的语言,它是失职的。”
陈俊峰还透露,现在“慰安妇”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虽然很多老人生活得不是太富裕,但是在政府以及很多的志愿者团队的关心下,物质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困难。希望青年人能够多多陪伴,多多关心她们。作为年轻人来说,把这段历史牢牢记住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本报记者 李俐 J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