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卫所并不是设立于行政系统的州县辖区之内、类似于近代兵营的军事组织,而是与行政系统的州县并存的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与当代中国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相仿佛。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设立的大量卫所中,天津卫对后来的城市发展影响至为深远。清政权入主中原后,逐渐改变了明王朝的统治格局,将日渐衰亡的卫所制度取消。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6个月后升天津州为直隶州,辖武清、青县、静海3县,成为府一级的行政区域。
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放为商埠。天津开埠不仅对天津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一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首先,天津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对煤、铁等原材料的需求量大增,于是有了开平煤矿的开办和煤炭工业城市唐山的兴起;其次,开平煤矿运输任务的加重,又直接推动了秦皇岛港的开发,并使得秦皇岛逐渐取代了山海关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国北方地区仅次于天津的港口城市;再次,煤炭运输的数量之大,又超出了中国传统运输方式的承载能力,铁路的修建势在必行,而铁路的修建又带动了一批新型城市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的方针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把原来的消费性城市建设成为生产性城市。“一五”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大大强化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同时,更助推了两座城市的迅速崛起,即沧州和廊坊,它们都是很年轻的河北省省辖市。
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沧州和廊坊迅速崛起的经济地理要素。1911年9月,津浦铁路北段通车,沧州(当时叫沧县)是天津总站以南的第一个大站。但津浦铁路北段货运长期清淡,沧州从中受益不大。新中国成立后,沧州的工业建设加快,其作为京沪铁路(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津浦铁路成为京沪线的一段)大站的交通区位优势才显现出来,从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廊坊则因处于北京与天津铁路交通的中间位置而产生了集聚效应,为城市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历史回顾,我们发现京津冀城市群是有着总体发展目标的。北京既是首都,又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首位城市,这就给京津冀城市群戴上了与其他城市群明显不同的光环,而这一光环又左右着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定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市的经济基础已经变得相当雄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建设成就更是有目共睹。但是,在北京城市经济获得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城市病”,因而才有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新路子。在河北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正是这一思路转变的具体体现。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彭秀良、魏占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