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化学教师的特殊转型
当前,上海教育部门正在实施纵向改革与横向改革相结合的教育综合改革。
既然是改革,孤木不成林,在教育这一环环相扣的体系中,可能遇到的羁绊同样不少。其中涉及到人的,最复杂。
仅以高考“3+3”模式为例,它和它引领的走班教学,令不少高中里物理化学这样的传统强势科目需求有所降低;生物、政治等教师需求骤增。在这一过程中,华师大一附中里,有着十多年教龄的优秀化学老师王书玉教的班级数,从原先的三四个,减到了2个。和不少人一样,她也曾玩笑般感叹:“是不是要没饭碗了?”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到了推行走班制的第三个年头,学校反而开始计划增招物理化学老师,王老师也比以前更忙了。
原来,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另一大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落地,这一包含对学生学习情况、创新素质培养、道德品质考察以及社会责任感考量的重要评价体系,进一步引导着中学素质教育。其中,对学生创新课题的指导,成为不少物理、化学老师的天然强项。王老师同样开启了课堂教学和创新探索课题指导“双肩挑”这一全新职业生涯。
去年,王老师带着学生张费尔一起写的论文《氢氧化镁纳米晶的超声水热法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发表于国外SCI期刊。如今,她带着梁辕臣等6位高二学生,申请纳米组装球复合杀菌剂制备方法的专利,开学继续改进工艺。
“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不该目光局限于课堂内课时中,应开启更广阔视野,”王老师说,比起已经熟能生巧的课堂教学,创新课题指导也激发了她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想法,刚刚在职拿到了同济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希望能成为专业更棒的化学老师。
一位基层校长的“走出舒适区”
根据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新政”。上海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新高考方案,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基础上,高中普遍实施走班,让学习更个性化;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持续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伴随着多种创新的改革,转眼行至2017年——作为在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有着怎样的感受?
“把面对‘变革困境’的现实,理解为学校发展的‘变革机遇’,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华师大一附中校长陆磐良并不讳言困难。
在他看来,改革,是对原来制度设计中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人才观要求的培养模式、考试模式进行改良,这就对原来的学校办学形成了冲击。
如教学管理中,学生选课使得原有的行政班功能被削弱,班级管理模式被打乱,那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按需配置教师?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节奏?由此引发的焦虑,归根结底源自多方需要勇于“走出舒适区”。
他记得,曾有对走班制不适应的老师提出,“因为走班,学生往往需要两三分钟才能真正进入上课状态”,而如今不少人回首当初心里“不可逾越的问题”,只会付之一笑。
摸着石头过河,以学生为本,成就基层实践探索的每一步前进。最让这位校长高兴的是,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今年第一届“3+3”高考中,更多学生考入心仪学校,而他们的学弟学妹们,也将在不断完善的教学新模式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