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今日发展成就,一家军工单位负责人感慨,靠着民品的转化,研究所撑过了最艰难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面对国家军工科研政策的变化,众多科研院所普遍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重压下,众多科研院所自发进行军转民的探索。
如今,靠着军用技术的转化,不少科研院所下属民品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相关行业的龙头。有些企业甚至已经走出洛阳,分支机构、研发网点和产业基地遍布全国。
同样的变化,也在众多民口军品配套企业中传递着。
洛阳市涧西区,“六大厂矿”一字排开,苏式建筑风格的红砖白窗间散发着老工业基地特有的气息。这些企业普遍担负着民口军品配套的使命。城市的另一端,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厂房拔地而起,一项项军民两用成果在这里安家。
一份洛阳工信委提供的《洛阳军民融合情况汇报》诠释了全市军民融合产业空间布局路径:洛阳市将依托涧西区和高新区两大军民结合产业核心区,积极向洛龙区、伊滨区、宜阳县拓展。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认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洛阳老工业基地的“换羽”新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可以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的城市,军民融合这支杠杆,在这里正撬起老工业城市转型的重任。
3
融合的魅力有几多?
“亮相”国家重点工程
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16年,全市军民融合特色产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2亿元,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的8%。亮眼数据的背后,勾勒出军地之间携手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粗线条轮廓。
近年来,在高速铁路、载人航天、国产大飞机C919、“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国家重点工程中,一系列军民两用产品大展身手、精彩亮相。
“军转民”培育了一批明星企业,而依托这些明星企业形成了“光电”“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铺就特色鲜明的产业化路径。“民参军” 吸引了一批优势民营企业的加入,这些企业在发展民品的同时,积极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融合后备军。
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一批批新型研发机构纷纷入驻。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入驻洛阳正是看到了洛阳雄厚的军工潜力与产业实力,目前单位正在申请国家军工二级保密资质,方便研究成果在洛阳就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