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北大的金字招牌与家乡适宜的气候环境加在一起,让他觉得真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更有诱惑力的是,这是一个等待他去开拓的全新事业,“相当于现在叫得很响的创业。”
2013年,在海闻卸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的时候,全军民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大意是:在深研院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感谢海院长大刀阔斧的改革,营造了让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土壤,使这里的年轻人得以扎根成长,取得了原创性的突破。
如今,全军民仍感叹创业多艰,43岁的他已经有一头与年龄不相称的花白头发。但另一方面,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存在,却是深圳引以为豪的事情。
“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当地流传的这个说法是有底气的: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清华与北大,以及东北老牌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都设有研究生院。这三所研究生院的学生毕业后拿到的学位证与毕业证,与本部的完全一样。三所学校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共享图书馆与食堂,统称为深圳大学城。
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名校将会出现在深圳。2016年,深圳市发布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的主要内容即“深圳的大学计划”:到2025年,深圳将拥有高校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届时将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来深办学,重点建设本科层次以上万人规模高水平大学。
名校“拎包入住”
深圳对拥有一流大学的渴望由来已久。在这个诞生了腾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中国硅谷的城市,却一直缺少一所像斯坦福那样的大学。
早在1983年,深圳就创办了以清华、北大和人大为“母本”的深圳大学。在深圳大学诞生二十余年后,深圳又于2007年筹建了号称“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
从小渔村到中国一线城市,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冲动,是伴随城市的发展升级而出现的。深圳大学城管理委员会主任吴惠琼曾经长期在深圳市教育局工作。她说,成立于1980年的深圳特区,在诞生之初,城市的主要居民是操着全国各地口音、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因此,当时最迫切的是在职成人教育。彼时,特区的主要产业都是“三来一补”型加工贸易,急需英语与会计类人才,因而这两个专业的成人教育最为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