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模拟画像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在公安机关案件侦办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画像技术这门看似古老的手绘行当,其实是对指纹、DNA、血迹等现当代高科技手段的有效补充,所以本片还有将心理画像技术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独特韵味。据我了解,将这项技术完美、有效、大面积地在电影中展现并不多见,或可说是描写心理画像的开山之作吧。
《心理罪》对受众的心理对位非常精准。我们看现在院线上映的叫好又卖座的影片,无一例外都是如此。《战狼2》对位的是国民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冈仁波齐》贴近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转山和朝圣的梦想,而本片,则是折射每个人心中那份原罪,你犯过,或没犯,或只是在心里默念或假想了一下,哪怕有一丁点邪恶的小念头,都能通过《心理罪》这面镜子反窥,好好反思一下。
执导一部影片,个人觉得将一个复杂的案事件很浅显地变成一部爆米花电影或博眼球的卖座片并不难,难在“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在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心理罪》当中,我们既看得到侦探推理小说中的本格派推理,同时亦能对当下刑侦破案中最为流行和常用的现场重建和心理画像等技侦手段管中窥豹,这让侦探迷以及悬疑剧的忠实粉丝们心满意足。
弗洛伊德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野兽。影片中所有的角色,每个人都犯下了“心理罪”,这也会引发观众的思考。“心理罪”究竟是什么,是外部压力的叠加、还是人性本身所致?是欲望和仇恨的交织,还是超然和解脱的释然?我们能不能做“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野兽”?朝上是救赎,向下是堕落,我们该选择哪一边?
本片中,李易峰和廖凡等演员营造了群众心理症的氛围。心理症专业一点的描述是,主体在遭受一种病理现实,对此,他是知晓的,但他却无法与之认同。他只能不断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对应片中廖凡饰演的邰伟,既当警察又当苦行僧,因为父亲的死去,他心里一直承受赎罪的念头,多年中谋杀了自己的幸福;而李易峰饰演的方木,从小家庭及亲人的缺失,初恋陈希死去,更让他默默承受着不断转移异化的思维痛苦。在种种梦幻的格式塔心理中,在错失良机和病态分裂中,受众有了至高无上的观影“临床经验”和如愿以偿的“私力救济”体验,这是本片的又一高明之处。
虽然方木和邰伟精神世界都是有缺陷的,但最终影片的结尾,其二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过程,这让影片的普世意义得到自然流淌和展现。完美地画了一个圆圈。
《心理罪》也有一些留白和韵味深长的部分,让人咂摸。但个人觉得,它并不像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部半》。我自认为,《八部半》可能费里尼本人也不一定完全明白自己的电影。《心理罪》通俗,但还有一些值得把玩的部分,反倒让人有了回炉再看一遍的冲动。对于尊重观众的聪明才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很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