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国际社区”这一概念能够从各个层面体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交流,这也是其成为世界遗产的价值所在。
鼓浪屿的每栋建筑都存在一定隐患或破损,必须要修的就请专业施工队伍来修缮;有隐患但达不到修葺标准的就安装一些设备,24小时监测其发展。同时,我们每周都会对每一处遗产要素进行巡查,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建立巡查档案。虽然执行不到一年,但这套监测系统已经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鼓浪屿还建立了历史建筑研习基地,根据木质构件、水泥雕花等不同技艺聘请11名老工匠担任老师,通过“传帮带”培养传人,确保今后老建筑进行局部修复后也能让历史信息得到保存与再现。曾经,这些建筑与场所被岁月侵袭,逐渐黯淡了容颜,喑哑了声音。现在以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看护,逐渐恢复着最初的容颜。
和修缮相比,预防是最好的保护。茂盛的植物对建筑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生命力旺盛的榕树,根系总是沿着墙体生长,有不少老别墅因此墙体开裂。有的植物遮天蔽日的同时对屋顶的砖瓦也有潜在的破坏。一半以上的重点历史风貌建筑被猫爪藤、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包裹,它们会分泌酸性物质,对墙体造成一定的腐蚀,还会带来白蚁等病虫害。为每栋建筑及其周边的植物建立监测档案是非常必要的。申遗成功之前,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已经与相关部门启动这一项目,117栋重点历史风貌建筑和它们旁边的植物成为长期监测的重点。
现在的监测不仅是为了应对5年后的复查,更重要的是为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辅助手段。不仅遗产单体,对气象和微环境的监测也不可或缺。比如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地震、海洋环保的监测,三五年后,这些数据就能成为科研的基础。对微环境的监测,鼓浪屿有小型气象台,下雨后会对雨水的酸碱进行检测,看看它对建筑本体、植物生长的影响;对4个人群密集区,主要是街心公园和小吃一条街,进行噪声监测,如果有一个地方长达5分钟噪声超过80分贝,我们会立刻赶到了解情况,不是说这个音量就会造成破坏,但它确实会对旅游的舒适度有影响。
当然,让文化社区和文化景区两个概念达到有机融合和适度平衡,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整个社区的公共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的增加、平价超市的规范、旅游线路的改造和规划、消防设施的完善与便捷……而更为长远的计划,便是全岛的博物馆计划,让每一栋老建筑都可以用起来,成为小型的主题博物馆。要想方设法腾出更多公共资源面向居民,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开放,激发更多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屿保护发展的成果。
成为世界遗产是实践承诺的开始,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0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