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范去做”
“收来的衣物主要有三个处理渠道,一是捐赠,二是义卖,三是回收再利用。目前看,捐赠占的比例其实很小。”商慧坦言,这种现象在业内相当普遍,“我们有一个做公益的圈子,大家曾经统计过,捐赠所占的比例都不会超过收取量的10%。我觉得这都算说高了,像我们收500吨,要捐50吨的话,物流成本也很夸张。不说远的,就是送到内蒙古,都很难出得起。”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有贫困地区缺衣少穿,但那些往往是在偏远山区,快递货运都不方便送达,只能中转,需要当地支持,这就很困难。有些地方直接跟我们说,与其千里迢迢送旧衣服,还不如把运费捐给他们。”在商慧看来,旧衣物的处理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很多公益项目立意虽好,但不具备可持续性,一旦出资方‘断供’,就没办法维持下去。”
商慧表示,“地球站”之所以坚持做义卖,正是为了实现自我“造血”,目前全市开设六家爱心超市,主要分布在五六环之间,成了农民工的“淘宝店”,“刚开始很多人不接受,觉得我捐的衣服凭什么让你拿去卖了挣钱。我们就实事求是跟对方解释,这些钱除了维持项目运转外,还会再次捐给其他弱势群体。况且,一件原本不想要的衣服,以五块八块的低价卖给农民工,本身也是一种公益。”
“剩下还有一半左右的衣物只能回收再利用,到工厂打成纤维,用来加工农用保温材料等。”商慧说,这些衣物并非不好,只是不符合农民工需要,“好好的衣服送去回收,其实挺可惜的。我们有合作伙伴曾经尝试在社区开店卖,结果不到半年就倒闭了。很多人还是会顾忌面子,宁可到网上买二手的,也不想去实体店,怕人看见。”
让商慧头疼的还不止这些,“目前二手衣物的流通方面没有明文规定,我们虽然觉得应该做,但总归缺少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可以提要求,比如这些店需要具备哪些资质,我们也好有章可循。”
这些年来,商慧一直试图为待回收的衣物找个靠谱的下家,可惜至今未能如愿,“多数都是小作坊,几乎没有一家规模足够大、各方面都比较正规的。”商慧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如果按照严格流程处理或再加工一件旧衣物,成本甚至要高于造一件新衣服,“主要是产业不成熟,规模不够大,成本降不下来。我们希望以后能自己建一个回收工厂,按照规范去做,让资源实现再利用。”
主笔 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