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和其他同学都不理解她的这种行为,觉得这是一个“笨办法”。“确实挺笨的,但抄的过程也是在整理和复习,课件完完整整地抄一遍,课也就像在脑子里多上了一遍。”
“从不轻易接受结论”
在上大学之前,图书馆对桑吉措来说只是一个出现在课本里的名词。后来她发现,“大学里没有比图书馆更好的地方了”。从中外名著,到课文后面推荐的延展阅读,桑吉措都可以读到如痴如醉。
每拿到一本书,桑吉措都会先读上两三遍,反复咀嚼,然后再去看相关的书评和论文,最后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扩充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对这个爱提问的学生,外国文学史老师常芳印象格外深刻,“她最大的特质就是善思,从不轻易接受结论。”
常芳至今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关于包法利夫人等女性人物的探讨中,这个小个子女孩独特的见解和刨根问到底的架势。
在班长刘金柱眼里,桑吉措是一个“爱钻研”的人。上大二时,刘金柱与桑吉措一起做传播学的结课作业。身为组长的桑吉措对每一个环节都格外认真,总是仔细研究并与大家一起探讨好后再着手行动。
撰写综述时,刘金柱感觉有些吃力,桑吉措知道后主动帮忙。两人在电子阅览室将所有的文献反复斟酌,花费整整3天完成了论文,最终在考核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凭着“笨鸟先飞”的努力和善思好问的精神,到大二下学期,桑吉措这匹“黑马”的成绩已经冲到全专业第一名,相继获得了2014年至2015年度国家奖学金、学校的专业一等奖学金,2015年至2016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的专业一等奖学金,成为全校第一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藏族学生。
今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108位国家奖学金的获奖代表,桑吉措的名字赫然在列。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杨胜才认为,桑吉措取得的成绩,既是“惊喜”也是“必然”,“她以惊人的毅力,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并达至人格的升华”。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出生在西北小镇,到3000公里外的武汉求学,桑吉措在阅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信念:“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2015年夏天,桑吉措参加了暑期“三下乡”活动,调查了家乡蒙藏通婚这一现象,走访蒙藏通婚家庭的生活百态。这让桑吉措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有了更多了解,也增强了她与人沟通的能力。
大三暑假,桑吉措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赴美游学,参加了波莫纳加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领导力项目”。
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中国女教师。这位女教师曾在南京一所中学任教,有着稳定的生活。有一天,她突然发觉自己单调的生活一眼望得到头,毅然辞职赴美求学。桑吉措遇见她时,她已经博士毕业,成为波莫纳加州理工大学的教师。
这位女教师的故事极大地触动了桑吉措。过去的桑吉措几乎不敢在人前提起家乡,“没人会对落后的地区感兴趣的”。但一路走来让她更加自信,“西北也有它的质朴和迷人,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