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传递的信息显示,要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所完善,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但风险和挑战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提醒,金融业开放要注意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节奏,有序稳步推进。这样才能实现为实体经济配置好资源、平衡好国际收支和内外需求的作用。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认为,本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是成为大国并实现长期强盛的重要基石。人民币国际化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有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把人民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这对我国建立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提出新要求。
中国金融机构和市场日益呈现双向开放之势。今年以来,我国对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同时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市场投资、融资。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机构加速“走出去”,助力沿线国家地区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中国也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走进来”,共同发掘和分享中国经济的活力。
加强金融监管 确保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当。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必须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进行。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要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
要尽快补上金融监管的漏洞和短板。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金融脱媒、混业经营等新态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在增强,对传统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曾刚认为,当前金融监管要尽快消除空白,实现“穿透式”监管,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要对跨境资本的流动加强监测和监管。眼下主要大国货币政策分化,跨境资金的流向值得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在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严防跨境资本异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冲击。
要引导金融业对外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当前中国金融在支持经济“走出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虚火”和不合理之处。金融监管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金融业服务好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把宝贵的金融资源真正配置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亟须“走出去”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记者刘铮、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