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素养促青少年健康成长
历史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通过教育养成的。
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历史知识是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基础。历史思维能力是用以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历史素养的养成,最重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历史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认知基础上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青少年形成历史意识,学会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理解现实和思考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青少年心灵,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历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为基本目标。培养青少年历史素养,能够使他们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能够使他们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其次,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精神家园。历史素养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鲁迅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朽的民族精神、忠贞的民族气节、真挚的民族情感和优良的民族习惯。例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主义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青少年感悟这些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能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再其次,有利于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历史纵贯古今,横联中外,中囊百科,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历史素养的养成,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追寻历史演进的规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读史使人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培养青少年的历史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开辟未来。(作者刘彦波,系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