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1985年,他在海岛上目睹了一位居民饱受病痛的折磨,最终在挣扎中去世的场景,一个回大陈岛当医生的想法闪过了他的脑海。
1987年8月份,毕业后的项文斌拒绝了好几家大医院的邀请,毅然回到大陈岛。
“刚到卫生院的时候,这里的条件真的非常差,除了一个做X光的简单仪器外,便没有别的什么了。分给我的办公室很小,就放着一张供病人卧躺的床,一张放不了太多东西的办公桌以及一台风扇。”
“现在,我们卫生院的条件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按照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配置设备,这意味着在其他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处理的病症,在大陈岛上也完全可以。”
项文斌还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办理相关手续,计划近几年内新建一个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小医院,取代目前破旧的楼房。
“我们的技术和硬件在不断升级,尽管病人的数量较以前在减少,但我们一直守在这里,哪怕能救回一条性命,这个卫生院的存在就有价值。”他这样说。
接力之岛
垦二代:我要建设一个光明的海岛
他叫王海强,大陈供电所所长,大陈人亲切地叫他,光明使者。作为垦荒队员的后代,从小他立志要传承父辈的垦荒精神,建设大陈岛。
1987年,19岁的王海强成为了岛上的一名电力工人。
王海强回忆说:“当年岛上基本都是一片黑的,路灯也没有的。”
建设大陈岛,首先要有用电保障。
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大陈岛拉起了新的高压线路,增加了新的配电箱,铺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建设了第一座变电站。
王海强也从一名普通线路工做到班长,从班长做到生产所长,再做到供电所所长。
王海强被称为大陈岛上的“活电图”,岛上每条线路和每只配电箱的具体位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1997年,王海强结婚了,妻子在椒江工作,家自然也安在了椒江。第二年有了儿子,王海强开始了工作和家人的两头牵挂。海岛不同于陆地上的两地分居,每天只有一个航班往来。一遇大风就会停航,有最紧要的事情也只能干着急。有一次,儿子突发疾病,王海强就在岛上回不来。
老婆急匆匆打电话给他,他又在岛上,只好自己把儿子抱进了手术室。
下转3版
本报记者 史春波 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