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11年里头有人跟你们换班吗?
齐淑艳:没有。一天天的,俩人那时候年轻,一张嘴、别拌嘴,要犟你两句,死的心都有。
记者:为啥还一直干下来?
齐淑艳:看看树,我来的时候树就那么高,几十公分。那会儿瞭望,二楼就能看到,这会儿你上六楼,远的都看不太清了。一天天看着它长大,就跟看着孩子似的长大。
树不止是树,是千人心血、几代人信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绿的敬意和爱护,在塞罕坝人中薪火相传。最新的一批塞罕坝人里,李爽,1994年生人。
李爽:我去年刚来,去年毕业。
记者:在这儿跟你一样的90后数量多吗?
李爽:去年我们一块来了4个,前几年也有,现在差不多我们分场有12个。
记者:你觉得这个地方能留住大家的诀窍是什么?
李爽:留住我,我觉得是人情味,就那种人情没有距离感,特别亲热。
记者:你们有没有想过终身大事的问题?
李爽:到这以后找了对象。
记者:就在这儿的?
李爽:对。
张利民:大家可以往前面看,咱们前面靠后的一栋房子,它属于三代的营林房舍,然后靠前面属于四代营林房舍,咱们现在新建的属于五代。
无论造林,还是护林、防火,所有事业,归根结底是“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塞罕坝人不负青山,青山也从不负义人。北曼甸林场场长张利民介绍,十八大以来,林场自筹资金,弥补了基础设施欠账。
张利民:2013年启动了标准化营林区建设,到2015年,北曼甸林场所有营民区都改建或新建到现在这样的标准,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电视,室内有独立的卫生间,能够洗上热水澡。这样也是改善了最辛苦、最艰难的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几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29个营林区、8个望火楼和9个检查站的新建和改造共投入自筹资金2600多万元。此外,林场自筹9000多万元,建设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等林区路网800多公里,初步形成林路的网格化格局;投资500多万元,完成全场通信网络光纤改造工程。几十年前,塞罕坝人“出门靠走、通信靠吼”;如今,坝上花开,香飘四方。
微信语言:刚哥刚哥,我那个活动的线路和报价你啥时候能给我,我要一个成型的东西,我现在要推广了,我好招人,要去了。
这段语音来自羊场村村民程小刚的手机。他的农家院依塞罕坝林场而建。
程小刚:今年第七年,2010年开的。这边是我弟弟的,我这边是6间客房,那边又盖了7间,13间客房。记者:一年大概收入多少钱?程小刚:十多万以上吧,这个农家乐你投点钱往里一放,自己房子在这,多少赚钱。
周边村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塞罕坝而改变。至今,塞罕坝机械林场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其林业产业包括森林旅游的发展,带动周边外围产业大踏步前进,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千里松林,凝结一种意志;沙上绿洲,如何惠泽民生?塞罕坝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