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陈韩氏叮嘱丈夫去领养一个男孩,要把刘连长墓世世代代守下去……
25岁的守候
陈韩氏去世时没有棺材,家人用门板钉了一个木箱安放她,葬在了刘连长的旁边。
如今,刘连长墓背后的山坡上,已竖起了800多座墓碑,他们是80多年前在南部为中国革命战死的人们中的一部分,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
80多年来,冯炼家族中的所有成员,受到的启蒙教育都是红军的故事。
陈韩氏去世后第四年,陈修坤从冯氏家族抱养了一个男婴,起名陈忠民,寓意“忠于人民”。
1971年,陈忠民继承养父遗志,接过守墓重任。
31年后,他因病去世。同年,在广州务工的女儿女婿返回家乡,继续守墓,从此再没有离开过长坪山。
2016年,冯炼大学毕业后,开始为到长坪山祭奠红军烈士的人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她查阅了许多资料,把南部县的红色历史背得滚瓜烂熟。“为刘连长守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别人来说,这些历史太遥远,对我来说,它就是我们家族的记忆。”她说。
“来这里祭拜英灵的人很多,可没人知道刘连长究竟是谁。”冯炼说,她一直想知道,这位客死他乡的红军连长在牺牲时,心里牵挂的方向。“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如今,刘连长的身边,不仅埋葬着她的曾祖母,还有家族里的10位成员。他们的墓碑上,有着相同的名字——红军守墓人。
“刘连长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她说。
不负选择再上“战场”
翻开《南部县志》,一幕幕腥风血雨的历史重现眼前。
如今的长坪山,早已没有硝烟。曾经枪炮声声的地方,现在已是成片的果园。冯炼与父母扫墓的身影,每日与青山相伴。
在冯炼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艰苦,通往村里的路是泥泞的小道,要修房子,一砖一瓦都是靠人背,一周只能吃一顿肉。2015年,在精准扶贫的识别中,她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富也好,穷也好,一家人守墓的决心从没动摇,生活却已悄悄变化。
去年,在政府补贴和亲戚的帮助下,冯炼家盖起了二层小楼。短短两年中,漏米岩村大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过去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进村路,已硬化成水泥路。冯炼家的承包地里,种上了桃、李、果桑等经济作物,家里通了天然气,还接入了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