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旁志愿者发现一座远征军墓地
2017年6月15日,云南施甸正在修筑高速公路。此时,志愿者听说沿途有一座远征军的墓地,但不知道确切的位置,于是找到高速公路指挥部,请他们暂时停工。指挥部同意停工三天,配合志愿者的请求。村子里的李群老人说,山腰上曾埋过一个远征军王营长,下葬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志愿者经过努力,找到了王营长的墓碑。墓碑记载:王营长名王春泉,河南省太康县毛庄镇陶母岗村王三宅村人,生于民国五年(191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4期一总队,39师115团3营少校营长,参战四次,两次立功,于1944年由楚雄接新兵步行返回保山驻地,因劳累过度病故。洪师长、赵团长集合官兵为其举哀,“马革裹尸,素志而死,作异乡孤魂,难怪乎其死后不瞑目也。”
根据碑文信息,正在河南出差的志愿者团队赶往太康王三宅村,通过村民口述、家谱记载,确定了王营长的家族。抗战英雄王营长的故事村民们口口相传,在听到志愿者来寻访王营长后人的消息后,整个村都沸腾了,沉睡的记忆被激活。
志愿者从王营长妹妹张王氏及侄媳妇口述中得知,王营长有一妻朱氏(亦是太康人)。二人育有一子,后来儿子生病不幸夭折。王营长病逝前,他的妻子正前往云南和他会合,不幸的是,妻子还没到他就病逝了。
王营长的二弟、三弟曾经去云南找过他的墓地,但没找到。当志愿者拿着王营长的照片,找到他86岁的妹妹张王氏时,张王氏摩挲着王营长的照片,眼泪在眼眶中不断打转。她终于知道自己的大哥,身在何处了。
老人说,王营长牺牲后,他的警卫护送他的夫人朱氏回到河南老家,遵照营长临终前的遗言,与朱氏成家,照顾了她一辈子。朱氏也于几年前去世。张王氏说,希望能尽快前往云南给哥哥烧炷香:“一是要看看我哥的遗骨,二是想办法把他带回来,落叶归根,我想他肯定也想回河南老家来”。
三位长眠于施甸的远征军战士再次集结
昨晚8点,三具来自不同省份,长眠于施甸的远征军遗骸再次集结,他们在志愿者及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暂时被安放在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旧址,虽然下着雨,但并不影响仪式的正常进行,除介绍三名英烈事迹外,还有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
7月7日上午,天阴,张王氏及家属来到施甸直奔县殡仪馆悼念王营长。一场撕心裂肺的痛哭后,张王氏来到仁和镇热水塘村埋葬哥哥王春泉的墓穴前,因为山路狭窄,再加连续几天的雨,张王氏只能站在大路边远远眺望不远处哥哥73年以来的“家”。
王营长的侄孙王伟峰兄弟俩,在已挖掘过的墓穴前摆放祭品和鲜花,点燃香火。墓穴前,志愿者们发现还有几节零星的骸骨,兄弟俩小心翼翼地捡起每一块骸骨,有的已分不清泥土还是骸骨,但他们都轻轻捧起放进袋子里,生怕落下任何一块。
祭拜结束,一行人来到了复兴社区白鹤组李佑成家,那里曾是王营长居住过的地方。李佑成家的院子是典型的滇西四合院,院子里铺满了石块,四面房子只有北、东两厢房住人,西、南两厢看上去满是岁月的沧桑。志愿者在张王氏耳边说:“奶奶,你大哥当年在这里住过!”张王氏双眼湿润,沉默不语,仔细挨个地看院子里的每一个房间,似乎要把大哥在这儿住过的样子深深记在心里……(记者朱长振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