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迫于生计,家中已雇不起保姆。阿英在跟随郑家到达台湾后2年,也离开郑家,嫁给了在台湾的一个温州人,迁往台湾南部。郑淼兄妹4人在台湾完成了学业,先后到美国继续求学,并定居美国。郑平夫妇也于上世纪90年代末,移民美国。
“对于家乡的事情,父亲很少谈及。但是我们知道他想家。”郑小平说,母亲在85岁那年去世,父亲将母亲的骨灰面向东方安放。
郑淼回忆,郑家在台湾的十几年,父母一直要求兄妹4个在家中说温州话。到美国之后,除了老大郑镇东跟父母住在洛杉矶,兄妹3个都在美国西部工作生活。“慢慢地,我只会说几句了,但是听还是能听懂。”
根在永嘉楠溪的希望最大
在父亲去印度受训期间,祖父郑铁夫去世。对祖母,郑淼也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姓陈。郑家在打绳巷有一份祖业,是一家名为“郑荣发”的纸张批发行。郑平从军后,由其弟弟管理。抗战胜利之后,改为米行。
“在抗战胜利之后,父亲回到楠溪为自己和母亲造好了墓地。”郑淼说,父亲曾告诉大哥,自己出自永嘉楠溪郑家。家谱对联中有一句是“大德承希孔朝继九卿庭”,父亲是“孔”字辈,郑淼是“朝”字辈。
相比父亲这边,郑淼对母亲那边亲人的信息要掌握得多一点:外祖父名叫王孟治,曾在上海一家英国人开的烟酒外供局上班。母亲王修在上海艺专学习绘画,毕业后回温与郑平成婚。王修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王健一个叫王宽。“王健舅舅是浙大电机系毕业,我们离开温州时,听说去了东北。王宽舅舅则参加了解放军。”郑小平告诉记者,一家人移民美国之后,王健舅舅的儿子曾想申请来美国留学,与母亲取得了联系。“后来,留学的事没成,也慢慢失去了联系。”
郑淼说,兄妹三人的年纪都大了,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亲人,找到自己的根,“能到祖先墓前祭奠,让父母回家。”
(原标题《这对在美国居住的兄弟离温68年,如今回乡却找不到家》,作者何群芳 姚卡。编辑周琳子)